中高齡女性處境挑戰與社會支持:疫情下的就業照顧、女性無家者與卸下照顧責任的女性
議題說明
臺灣人口老化已在 2018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社會,並預估於2025年達到超高齡社會。
在高齡化及少子化雙重因素影響下,對於青壯年後即將邁入老年的「中高齡者」,一直是容易被忽略的群體。根據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於107年所做的《中高齡婦女需求評估》研究報告中發現,中高齡女性在「就業」、「家庭照顧」及「經濟地位」上正面臨一些困境以及福利需求,例如:女性往往因為承擔家庭照顧的責任,而使她們進入勞動市場後,面臨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的時間衝突和角色矛盾,這樣的緊張關係甚至也影響她們對勞動市場的投入與成就,因而牽連她們的經濟地位;另外少子化、離婚與不婚的趨勢也使得新世代中高齡婦女面臨不同以往的挑戰。此外,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於109年出版之《婦女需求趨勢研究報告書》中,也提到相關單位應要發展針對中高齡女性的具體服務和協助。有鑑於看見中高齡女性議題的廣度與交織性,希冀從實務面、婦女福利服務的角度出發,嘗試瞭解這群容易被忽略的女性樣貌。因此,嘗試從婦女福利服務角度出發,借重雙北婦女福利服務館舍與在地團體視角,看見中高齡女性面臨處境以及實務上的服務經驗,探討照顧工作女性化處境及弱勢處境女性的支持服務;同時,也呼應疫情影響與國際提醒,關照疫情下/後對女性的衝擊或挑戰,藉此引動討論,提升對中高齡女性的關注,以促進未來相關政策改善或服務策進。
訴求方向
■ 疫情下中高齡女性的就業與照顧:女性的家務與照顧負擔,因世代、階級與身心障礙更為加重,孩子應由男性、女性、社會和國家一起養;數位能力影響中高齡女性的商務轉型與障礙者的母職實踐。建議—數位工具讓中高齡、身心障礙者都能用。
■ 看見中高齡女性無家者困境:需突破整體社會文化不友善的氛圍,去除女性無家者的刻板印象與污名,給予更多的支持。
■ 中高齡婦女卸下照顧責任的女性生涯再規劃:除了被照顧者外,應多關注照顧者本身的生涯規劃與情緒支持,以及關告未來人生的安排以及自我生命發展任務。
【討論內容】
一、〔中高齡女性在疫情下的就業與照顧困境〕
★ 女性的家務與照顧負擔,因世代、階級與身心障礙更為加重。政策建議—孩子由男性、女性、社會和國家一起養:
(1)落實家庭照顧假有薪化、
(2)「理想工作者」規範使得彈性工作措施效果有限,應消除職場上對照顧者的歧視,打破理想工作者規範。
(3)強化男性與照顧之間的連結。
★ 數位能力影響中高齡女性的商務轉型與障礙者的母職實踐。建議—數位工具讓中高齡、身心障礙者都能用。1.整合政府資源建構中高齡女性的微型創業平台。2.落實日常生活各層面數位工具的無障礙設置。3.為中高齡、身心障礙等不利處境女性提供近便的數位能力培訓。
★ 最弱勢群體仍在紓困和振興政策中遭到遺落。
二、〔中高齡女性無家者〕
★女性無家者從穩定居住狀態到街上的過程,多為從生活條件不佳的居所到短期不穩定的住宿,再到庇護所/安置中心後,才露宿置街頭,年齡多分布在50-69歲間。
★流浪的時間平均達8年多,相較男性久,而流浪的成因多為家庭因素及經濟因素(失業、賺的錢不夠付房租);健康狀態多有腸胃、神經內外科及內分泌等,且看精神科比例高,並與外界社會連結的斷裂。
三、〔擔任長期照顧責任的女性〕
★ 當家庭面臨照顧需求時,通常由家人自行承擔照顧責任(65%),在台灣且以中高齡、女性照顧者為多數。
★ 中高齡女性照顧者的狀態,包括長期照顧下的損傷、自身老化帶來的挑戰,與更年期的到來;面對照顧變化的不確定性,預期失去的悲傷;與家人溝通與分工不易,導致家庭關係衝突,與社會脫節、職涯發展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