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女性的機會與挑戰
議題說明
數位經濟及AI的發展,在這時代下,全球亦開始關注數位性別議題,自2020年聯合國秘書長提出數位合作路徑圖並列出8個需要採取行動的關鍵領域,其中「確保數位包容擴及全民,包括最脆弱族群」中便提及數位落差不只反映,更強化了既有的社會、文化及經濟不平等。
網路使用人口的性別落差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世界上每3個國家中,就有2個國家的男性網路使用率高於女性、2022-2023年全球數位契約計畫(GDC)承諾未來將塑造數位合作和數位未來的共同願景,並解決數位信任和安全問題,到2023-2024年歐洲委員會開放各國簽署《人工智慧、人權、民主及法治框架公約》,乃世界首項具法律約束力之國際條約,旨在確保人工智慧運用符合人權、民主與法治,同時利於AI技術進步與創新。由此可見國際間在數位經濟發展上也開啟了針對性別議題及平等權益的重視。 桃園市南區婦女中心今年度透過活動辦理發現疫情衝擊雖帶來數位快速發展,但在女性較為集中參與的產業(如住宿與餐飲服務、觀光、製造業與批發零售),屬於高度仰賴實體接觸程度,工作性質多屬於無法轉換為居家辦公,而數位能力的性別落差,使女性較難全面掌握疫情帶起數位科技應用的經營與工作模式。
根據統計,國內女性經濟參與和數位性別概況,依行政院112年人力資源調查性別專題分析中指出國內女性勞動參與率(51.82%)低於亞太地區平均值(57.9%);2024年性別圖像中看見女性就業者集中於服務業(72.18%)、女性企業屬於中小企業(99.4%)、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女性企業(31.1%)、高階主管女性比例(30%)、上市櫃公司女性董事比例(15.6%)、兩性薪資差距14.7%(女性需較男性多工作54天);OECD統計資料庫顯示高等教育存在「男理工、 女人文」的差異,教育部統計處2019年調查大專院校畢業生中,STEM領域的女性比例約36.4% (生技醫工比例最高,機械領域最低),以上種種皆顯示國內女性經濟參與低於男性,同時學習領域及職場選擇上的選擇亦顯示出女性教育與就業的刻板印象。
透過本次議題的倡議,期望可以提升女性參與數位經濟的重視,翻轉女性教育與就業的刻板印象。
訴求方向
一、 強化數位培力國家及人民如缺乏活在數位時代的必要技能,將難以企及永續發展目標。明年度期針對女性數位培力規劃依實際需求、視個人及地區情形量身打造、調整,並強化協作的重要性。
二、 確保數位包容根據 CEDAW 一般性建議第23號第16段,若婦女參與的比例能達到30%至 35%,就會對政治方式和決策內容產生實際的影響,使之注入新的活力,我們應從政策面到社會與地方政府的變革,透過改善衡量標準、資料蒐集及跨計畫合作,致力彌補這些落差,推動相關政策或計畫,支持女性學習STEM的環境,並建立婦女友善職場環境。
公開聯絡方式:tysdwc@gmail.com
提供討論管道:南區婦女中心官方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aoyuansd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