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的隱形斷層-女性職涯與照顧責任的交織困境

議題歸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
提議人:
陳怡妙
所屬團體:
新竹縣北區婦女福利服務中心

 議題說明

一、科技之都的隱形挑戰——女性人才的「管漏現象」。 新竹,作為台灣的科技重鎮,匯聚了全國最頂尖的科技人才。然而,在高薪與高成長的光環下,一個嚴峻的挑戰正悄然發生:

大量優秀的女性科技人才,在職涯的黃金時期,因無法兼顧家庭照顧責任與高壓的職場要求,而被迫中斷、甚至終止其專業生涯。

這種「管漏現象」(Leaky Pipeline),不僅是個別女性的遺憾,更是產業與社會的重大損失。本提案旨在剖析此困境的結構性成因,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解方,期望打造一個能讓女性人才安心發展、充分發揮潛能的友善職場環境。 二、核心困境:高壓職場與家庭責任的雙重擠壓。

本中心持續關注到女性在職場與家庭間所面臨的多重壓力,並於114年度舉辦焦點團體,邀請現職或曾任於科技業的女性工程師參與,從九大面向討論主題:育兒與照顧、家務分工、性別角色認知、工作制度與衝突、職涯發展與晉升、政策建議、公共服務、職場性別互動、職場文化,深入探討在職場與家庭間的性別議題。

我們的觀察與初步訪談發現,科技業女性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源於以下三點的相互疊加:
1. 僵固的高壓工作文化:科技產業普遍存在的高工時、高強度、隨時待命(On-call)的團隊文化,與女性在婚育、育兒階段所需要投入的時間與心力產生嚴重衝突。
2. 關鍵職涯期的中斷:懷孕、生產、育兒等生命中重要的家庭事件,往往與女性在職場上衝刺、升遷的關鍵期重疊。一旦因家庭因素暫離崗位,便很難重返原有的晉升軌道。
3. 制度性支持的匱乏:多數企業雖不乏單點的福利措施,但普遍缺乏系統性的支持網絡。例如,彈性工作選項不足、對「回歸者」的職涯再銜接計畫付之闕如,以及主管層對於性別平權與家庭友善觀念的認知不足。

因此透過本次議題的倡議,我們期盼可以引起更多職場支持與政策建議的重視,推動更彈性友善的職場環境,讓女性能夠長期在專業領域中持續發展。


 訴求方向

在焦點團體中,多數的參與者提及,在孩子需要陪伴的學齡前階段,因為就業的高工時、托育資源不足、候傳時間的工作模式,無法銜接實際需求(突發夜間托育服務缺乏),導致她們無法加班,所以選擇離職或放棄主管職位,造成職涯斷崖、發展斷裂,可以看見出女性是否能持續留在科技業工作,不是單純的個人選擇或努力與否,而是職場制度、社會支持系統與性別文化交織下的結構性問題。

為應對上述挑戰,我們呼籲政府與在地科技企業協力,從「企業內部支持」、「職涯路徑設計」與「文化觀念倡導」三大面向著手,推動改革。

行動方案訴求方向:
一、強化企業內部支持—從「員工協助」到「家庭友善」。
1. 升級版「員工協助方案」(EAPs) 政府應提供獎勵補助,引導企業將現有的EAPs從單純的心理諮商,擴展為一個「家庭整合支持平台」,主動提供托育機構轉介、長照資源地圖、友善家庭醫師名單、喘息服務資訊等,成為員工解決家庭問題的堅實後盾。

二、重設職涯發展路徑——打造更具韌性的工作模式。
1. 「彈性工作模式」的普及化與制度化 鼓勵企業跳脫「全員到班」的單一思維,明訂適用於不同職務的彈性工時、遠距辦公、部分工時、專案合作等多元工作模式,並將其納入正式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而非僅視為個案恩惠。
2. 建立「女性人才回歸銜接計畫」(Returnship Program) 仿效國外成功案例,由政府與企業合作,針對因家庭因素暫離職場的女性,開設專屬的短期培訓與實習計畫,協助她們更新產業知識、重建職場信心,並媒合至合適的崗位。

三、鬆動文化觀念—倡導職場與家庭的共同參與。
1. 推動「友善家庭主管」培力課程 將性別平等、多元共融(DEI)及家庭友善領導力,納入企業中高階主管的必要訓練,學習如何管理一個成員需求多元的團隊,破除對懷孕、育兒員工的隱性歧視。
2.「男性共同參與」的公眾倡議 透過縣府與媒體的力量,宣傳男性請領育嬰假、參與家庭照顧的正面案例,從根源上減輕女性的雙重壓力。

結論:留住女性人才,就是投資新未來:一個城市的進步,不僅體現在其經濟產值,更體現在它如何對待每一位在此生活的成員。留住並善用珍貴的女性科技人才,不僅是實現性別平權的道德要求,更是維繫產業競爭力與創新活力的核心關鍵。我們懇切期盼,透過公私部門的協力合作,能共同打造一個真正具備包容性與支持性的永續發展環境。



 公開聯絡方式:woman.hch@gmail.com

 提供討論管道:新竹縣北區婦女福利服務中心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