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家庭支柱:南桃園已婚婦女的經濟賦權行動

議題歸類:
就業、經濟與福利
提議人:
吳銜倖
所屬團體:
桃園市南區婦女中心

 議題說明

長期以來,職場上的性別歧視一直是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的嚴重阻礙。不論是同工不同酬、性騷擾、懷孕歧視等問題,在現今的職場環境中依然屢見不鮮。根據衛福部主計處《中華民國108年15-64歲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已婚婦女曾因結婚而離職的比例為20.9%;其中,前三項主要原因分別為「準備生育(懷孕)」、「照顧未滿12歲兒童」及「家庭責任」。這些數據顯示,傳統性別刻板印象與職業隔離,使得女性在求職與職涯發展上受限,進一步拉大性別薪資差距。而若將視角落到南桃園,則能更清楚看見在地婦女的生活樣貌。

根據桃園市112年度婦女生活需求調查顯示,南桃園有工作的婦女比例達67.6%,略高於北桃園,顯示南桃園女性的勞動參與度其實相當積極。然而,沒有工作的婦女仍占32.4%,其中以「沒找工作」為主(28.4%),主要原因包含料理家務(8.3%)、在學或進修(7.8%)、照顧未滿12歲兒童(5.4%)等。這些理由,直接呼應了家庭責任成為女性退出或延宕就業的核心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南桃園婦女在家庭經濟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不僅有67.6%的女性會將收入用於家庭支出,更有高達11.3%的比例必須拿出「九成以上」收入支撐家庭,相較於北桃園主要集中於「五成到六成」的分配,南桃園婦女的經濟壓力更為沉重。然而,即使她們大量投入家庭經濟,仍有17.4%的女性表示沒有可自由使用的零用金,南桃園地區有可供自由使用零用金的比例甚至較北桃園低,顯示經濟自主權不足,進一步限制了她們的自我發展與生活選擇。

這樣的在地現況,正好與全球性別差距的數據形成呼應。世界經濟論壇(WEF)2025年度《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台灣在「經濟參與和機會」指標仍落後於多數亞洲國家。對照南桃園婦女的情況可知,即便她們積極參與勞動,卻仍承擔不成比例的家庭責任,甚至犧牲自我需求,凸顯了女性在「有參與、卻缺乏自主」的矛盾處境。因此,當我們談論性別平等與婦女經濟賦權,不僅是在呼應國際與國家層面的指標,更是直接回應南桃園婦女的日常需求:她們需要的不只是進入職場的機會,更是能在職場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獲得經濟自主的空間。唯有讓婦女的多元聲音與經驗被看見,才能推動更具在地性與包容性的政策與社會支持系統。


 訴求方向

1. 經濟自主的保障
• 強調已婚婦女不應只是「家庭經濟的隱形支柱」,她們需要擁有「可自由運用的收入」與「個人財務決策權」。 • 推動相關支持機制(如金融教育、家庭收支協商、零用金自主方案),讓已婚婦女不只是「繳錢養家」,更能「決定如何使用金錢」。

2. 婚育與就業平衡
• 已婚婦女常因家務與育兒責任退出職場,呼籲社會與政策應提供更多托育支持、彈性工時與二度就業資源。
• 讓婚育不再成為婦女離開職場的絕對理由,而是能「同時兼顧家庭與職涯」。

3. 勞動參與與尊重
• 南桃園婦女雖積極參與勞動,但卻仍受傳統角色框架所限。
訴求方向應是:婦女的勞動不應被視為「家庭責任的延伸」,而是作為「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 提倡雇主、社區與政府正視婦女在職場的貢獻,並給予對等的薪資與職涯機會。

4. 強化婦女集體力量
• 透過社區據點、婦女團體與公共空間,讓已婚婦女能聚集、分享與討論經濟困境,形成倡議力量。
• 把個人經驗轉化為公共議題,讓「家庭內的隱形付出」成為「社會可以看見的勞動」。



 提供討論管道:桃園市南區婦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