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織性看見身障女性的社會位置與力量
議題說明
一、議題緣起
(一)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第18號一般性建議及第4次國家報告第57號結論性意見和建議均提出對於身心障礙婦女遭受的雙重歧視及低勞動參與率、高失業率低薪資之關注。
(二)根據《2024年性別圖像》資料顯示:全國15歲以上女性勞動參與率:51.5%,身心障礙女性勞動參與率:僅16.7%,明顯低於全國女性。失業率對比: 全國女性:3.6%;男性:3.7%。 身障女性:6.4%;身障男性:6.1%。* 可見身心障礙者的失業率普遍偏高,且身障女性的失業率高於男性。整體顯示身心障礙女性在勞動市場中極度邊緣化,也導致其社會參與與選擇權受限。
二、核心問題分析
中心辦理身障女性培力以及參與者回饋發現其經濟就業困境:
1、就業市場缺乏彈性與支持性制度:制度資源未貼近身障女性的生活脈絡與能力特質,工作往往無法顧及其特殊性給予支持,不斷受挫的求職經驗導致她們被動地被排除於經濟參與之外。
2、職訓類別侷限、技藝類僅培訓技術而不重視其心理或網絡建構:現行政府與民間職業訓練多偏重於清潔、庶務、客服等勞務型課程,缺乏針對身心障礙女性優勢與潛在能力的課程設計。
中心自112年-114年辦理「身心障礙女性手作職能培力方案」之理念:從技藝學習中「自我探索」到「社會參與」的漸進式支持,(第一年)起步階段:走出家門,建立信任,成員分享「變得開朗了、不再害羞、話語權受到重視。」透過團體支持與手作學習,成員逐漸克服社交焦慮。(第二年)成長階段:技能深化與價值覺察,在穩固社交基礎後,提升產業與市場相關能力。成員開始主動學習、分解技術步驟,展現自主性。從學習者轉化為能動者。(第三年)深化階段:成為種子講師展現「從願意被看見 → 創造社會價值」的蛻變。透過足夠且持續的培力支持,結合心理、技術與社會網絡建構。展現出身心障礙女性「由內而外」的成長軌跡。柔性就業模式-兼顧身障女性身心狀態與生活節奏,身障女性亦能發揮勞動力與創造力。
緣此期待透過此次議題的推動,提供政策制定建議以及社會大眾看見身心障礙女性從走出家門到建立自信、從學習到開啟社會連結、轉為貢獻者,在經濟與社會層面的能動性。
訴求方向
1.身障婦女議題多元複雜,政策設計須納入交織性視角,建立長期而多元的支持模式,回應CEDAW對於身障婦女之雙重歧視及困境之關注: 建議可建立系列性及階段性的職能培力架構,結合就業輔導、心理支持與社會連結,避免因政策變動造成培訓成效中斷與信任流失。
2.運用跨系統合作支持,推動「居家工作友善政策」: 方案實務顯示居家就業確有迫切需求,透過跨領域合作,整合且可持續的就業服務,確保政策能真正回應需求,開啟更公平的勞動參與。
3.身障女性社會參與權的實踐:
(1)每一個職能培力計畫,應設計一系列的培訓,讓成員不只學會技能,更能練習自我表達,讓她們從經驗者成為傳播者。
(2)邀請成員進入公共平台:如地方婦女論壇、政策說明會、社區活動主持或市集活動分享,逐步從「團體學習」邁向「公共對話」。
公開聯絡方式:women3@maria.org.tw
提供討論管道:women3@maria.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