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演算法到生活現場:讓科技發展更貼近性別平等的未來。

議題歸類:
環境、能源與科技
提議人:
許齡尹
所屬團體:
屏東縣女性夢想館

 議題說明

在科技迅速演化的今日,人工智慧(AI)深刻地介入生活各層面—履歷篩選、醫療診斷、臉部辨識到社群內容推播等。「看不見的演算法」看似中立,實則可能因訓練資料與設計邏輯偏誤而強化既有偏見。全球多起案例揭示AI對女性的潛在傷害,如亞馬遜因AI招募系統歧視女性而停用該系統、智慧助理與性愛機器人普遍採用「順從女性」的語音與形象設計。
屏東的在地脈絡亦顯示數位落差。根據《112年婦女生活狀況調查》,94%的婦女使用網際網路,但在55–64歲與國中以下教育程度群體中,仍有接近20%表示「不懂或不熟悉」通訊科技產品操作。顯示部份群體婦女在數位化社會中仍面臨資訊排除。
屏東縣政府114年10月8日召開「數位科技X性別X工作運用」議題平台會議,提出政策多採「一體適用」思維,忽視性別、年齡、族群等差異;若AI技術被導入社會福利決策或公共服務,依賴演算法推論將「複雜的需求被簡化」,造成新的排除與歧視。
一、數位偏見再製:AI如何加深性別不平等 AI依賴歷史資料訓練模型,若資料反映不平等,演算法便會重現偏見。例如以男性履歷為主的就業資料會導致女性被系統排除;臉部辨識偏差則在公共安全領域帶來誤判風險。議題平台討論中指出「制度中的演算法」亦存在類似問題。如警政體系內外勤積分設計看似中立,實際卻因性別分工導致女性晉升受限,顯示「數據機制」若未檢視性別結構,也可能製造不公平。

二、性別化創新:從「科學中的女人問題」到「科學的女性主義」科技的歷史長期以「理性、控制、支配」為核心,形成男性化的知識結構與制度性排除。現代女性主義科技觀點強調「性別化創新」,主張在科學與技術設計階段納入性別敏感度與多元視角。

三、科技與文化的性別再現:從虛擬助理到地方行動科技與文化發展承載性別再現的權力結構。虛擬助理與服務型機器人往往以溫柔、順從的女性語音與形象出現,映照社會對女性角色的社會期待。然而這個設定正逐步鬆動,隨著性別平權意識提升,越來越多文化與地方行動重新詮釋女性角色的公共形象與參與方式。

在屏東,近年對傳統習俗中性別角色有再詮釋,如「六堆尖炮城」新增「花木蘭組」傳達保衛家園不分性別意涵;「盤花活動」不限性別參與。這些在地實踐代表文化層面的性別翻轉。無論是AI設計或文化實踐,「性別再現」都不只是形式問題,而是權力與價值的再製。唯有在設計與詮釋的各層面均納入性別觀點,科技與文化能邁向更平等與多元的未來。


 訴求方向

屏東縣於112年婦女生活狀況調查中強調「推動網際網路及科技性別平等」,並建議提升中高齡婦女的數位素養、加強網路安全教育與防詐。呼應此方向,提出以下三面向行動:
一、資料正義與偏誤揭露
(一) 鼓勵資料科學家納入女性與多元性別資料來源,避免「數據沙漠」。
(二) 對高度AI應用產業(如就業、信用、醫療)導入偏誤事前審查與事後回溯制度。

二、性別友善的技術設計
(一) 鼓勵開發無性別或性別多元形象之虛擬角色與語音系統。
(二) 公共建設與數位服務同步導入性別敏感度檢核機制。

三、婦女參與與數位素養提升
(一) 對不同群體婦女推動數位培力與資訊識讀課程。
(二) 鼓勵女性投入AI與資料科學產業,擴增女性科技人才。
(三) 將AI與性別議題納入全民教育與地方展覽推廣。

AI不應只是科技菁英的專利,更應成為促進社會共融與性別平等的力量。性別觀點更需成為推動科技轉型與公平的核心力量,若忽略性別視角,數位進步便可能成為另一種社會排除的力量;反之,當科技納入性別平等觀點,將為生活創造出更多可能性,讓所有性別與年齡層的女性共享科技發展的成果。當多元群體在科技政策、技術設計與監督機制中擁有實質參與,AI將有機會朝向更具平等與公義的未來前進。這不僅是性別平等的議題,更攸關科技時代下的社會公義與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