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她們的原聲在城市裡被聽見:都市原住民婦女的權益與困境

議題歸類:
人口、婚姻與家庭
提議人:
許湘翎
所屬團體:
彰化夢想館

 議題說明

臺灣原住民族歷經長達四百年的殖民統治與政策壓迫,使其長期在政治、教育、經濟及文化生活上長期處於不利地位。這些外來強權實施同化政策,造成原鄉部落面臨「產業、人口與文化」的三重空洞化,直至今日原住民族仍處於相對劣勢。(郭俊巖,2017)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族人為尋求生存與機會而離開部落,成為「都市原住民」。然而,搬往都市生活的原住民婦女,需要面對多重挑戰,她們易身處在由歷史結構性不平等、現代城市生活挑戰、社會主流文化的歧視所交織而成的多重困境。

彰化夢想館於113年與在地網絡合作,共產出了3份都原婦女生命故事,亦在114年度辦理實體展覽及展覽主題交流會,從中可知照顧壓力、文化認同、就業經濟、子女教養等等都是她們要面對的挑戰。以照顧議題為例,都市原住民婦女不僅需承擔與漢人婦女同樣的家庭照顧壓力與責任,更必須面對社會對原住民族群的歧視與文化不理解,但原鄉部落慣有的集體式子女照顧模式,在搬遷至都市後,常被誤解為「不負責任的個人行為」,迫使她們必須轉為個人獨力承擔照顧責任。
這種既要符合漢人主流社會的個人化標準,又要承受社會污名的壓力,使得她們在家庭照顧上面對的挑戰更為複雜。 綜合相關學術研究、彰化夢想館辦理「看見她們的原聲 – 彰化縣都市原住民婦女生命歷程故事展」以及都原婦女生命經驗分享會,我們歸納出以下4點都原婦女需面臨的困境及挑戰:
1. 生存與經濟的雙重壓力:因結構性因素使得都市原住民家庭普遍面臨經濟弱勢。學術研究指出,多數家庭收入低且難以支應生活開銷,且經濟支柱高度依賴不穩定的短期、臨時性工作,這使得家庭隨時處於失業的風險之中。婦女常需在不穩定的收入下,承擔起家庭的主要照顧與經濟壓力。
2. 文化適應與身份認同危機:移居都市後,原住民婦女不僅要面對主流社會的歧視與刻板印象,還要面對文化適應與族群認同的危機。展覽中受訪婦女的故事,亦凸顯了她們如何在文化斷裂的縫隙中,艱難地保有自己的文化根源。
3.社會汙名及歧視主流社會長期對原住民族群持有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歧視及汙名的情形。對原住民婦女來說,其不僅面臨著社會大眾對原住民族的偏見還要承受父權社會對女性的不友善眼光。以酒為例,飲酒文化是其重要社群凝聚媒介,卻在殖民與商品化過程中,被轉化為社會問題的代名詞,使他們背負了污名,進一步加劇了社會處境的艱難。
4. 多重角色下的高度照顧負荷:都市原住民婦女是照顧負荷的核心承擔者,須同時扮演著經濟承擔者、照顧者、文化傳承者等多重角色,在缺乏部落集體支持系統的情況下,她們更需承受角色衝突與社會文化壓力,面臨莫大的身心壓力。


 訴求方向

基於上述都市原住民婦女所面臨的多重且交織性的困境,我們倡議,應建立更具文化敏感度與結構支持性的服務網絡,以落實真正的平等與尊重,以下列點說明:

訴求一:推動「文化友善」的照顧與支持系統正視原住民家庭照顧模式的文化差異,不以主流觀點或個人化標準進行評斷或污名化。於地方政府在托育及長照服務中,設計具備文化敏感度與社群互助精神的支持方案,如:試辦「互助型家庭支持中心」,鼓勵並支持都原婦女建立小型、具備集體照顧功能的互助網絡。

訴求二:強化「結構性」經濟培力與穩定就業支持解決因結構性邊緣化導致的就業不穩定問題,提供脫離短期零工的機會。進行長期、專業、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訓練,而非短期、季節性工作。同時鼓勵企業建立文化友善職場,並提供彈性工時與家庭支持津貼,減輕婦女在不穩定收入下承擔經濟與照顧的雙重壓力。

訴求三:反轉社會污名,促進文化理解與認同持續辦理以原民為主體之傳統文化活動的同時,亦須同步辦理倡議活動,改善社會對原住民族的錯誤認知及污名化形象。同時亦可鼓勵、培力都市原住民婦女擔任文化倡議者,透過各平台或多元形式的發聲,協助社會更認識其文化價值與文化脈絡。

訴求四:建構「跨世代」的文化及心理支持網絡透過建立有如部落般的城市支持系統,協助都市原住民婦女克服文化斷裂與身份認同危機。除可設立「都原婦女心理支持專線」及「文化交流基地」等諮詢交流服務。亦可鼓勵並資助婦女社團,辦理跨世代文化傳承活動,讓年輕一輩在都市中也能穩固文化認同,減輕婦女作為單一文化傳承者的壓力。



 公開聯絡方式:chgender65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