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的性侵害防治,從家內身體自主權談起

議題歸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提議人: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熊芍禎
所屬團體: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議題說明

刊出的這一天是國際兒童人權日(11/20),在這一天,歐巴桑想從兒童最佳利益的角度來談性平。

今年(2023)可以說是台灣的MeToo年,從五月底開始我們看到許多性騷、性侵的當事人勇於發聲,為的是希望有相同遭遇的人們不再感到孤單、不再自我譴責,並讓行為人正視自己所造成的傷害。

這幾個月來所揭發的MeToo事件多不勝數,從政界、學界、NGO、演藝圈到校園、職場與家內性騷性侵都有,其中更有多起當事人在事發當時仍未成年。事實上根據衛福部保戶服務司的資料,性侵被害人約有六成是十八歲以下的兒少,每年約有五千件兒少性侵害案件發生。

兒少性侵害案件中有將近8成是認識者所為,世新大學性別所羅燦煐教授及資深臨床社工洪文惠督導不約而同提出性侵害的本質除犯罪外是權力與控制,不僅是身體上的侵害。兒童也因為先天上的弱勢處境,仰賴大人的照顧與情感依附,加上傳統觀念之敬畏文化,兒少從小被教導要聽大人的話,使得某些大人得以利用照顧關係取得兒少信任後,對他們做出不當的性對待。 根據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的資料,兒少性暴力的當事人平均要在23年後,才有辦法說出受害經過,男性又比女性要花更長的時間說出口。今年台灣在一連串的Metoo事件爆發前,2022年7月國家便首次啟動兒少安置與校園性侵的系統性訪查研究;今年7月31日在立院臨時會最後一天三讀通過「性平三法」修法草案。這些行動未臻完善,但總體來說是緩慢往改革方向移動。

然而這些屬於事後,我們如何意識、如何積極預防一年五千件、且背後有更多黑數的兒少性侵害案件能減少發生?性侵害的本質是權力與控制,而我們亟欲保護的兒少卻長期處於權力不對等的狀態,也很難意識的原來自己擁有權利、得以自主。


 訴求方向

當我們在討論兒童人權、性別平權、校園及家內零體罰,其實都是回歸到「民主」的基礎來談。
當校園民主不足,即使已經立法禁止體罰,教師不當管教與霸凌事件仍有可能發生;當社會沒有意識到兒童應有的權利與成人亦同,且更需要資訊的平等與保護支持,我們就更難發展出打罵之外、暴力之外的管教方式。
性平教育其實也是民主教育的一環,前述提到在兒少性暴力受害者中,男性平均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說出過往的經歷。這當中當然有多重的因素,然而在傳統的教養和教育下,性平意識總是會被壓抑或扭曲,甚至被霸凌。
而性平教育中包含了性教育、情感教育、同志教育,當孩子接觸到性平教育時,他們會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資源與資訊、更有機會被接住。
作為一個由許多爸爸媽媽所組成的政黨, 我們想跟更多的家長與成人說,所謂的保護孩子,不是讓他/她去學習防身而已。所謂的勇敢,不是只是告訴小孩不要哭。真正的保護,是願意在家裡就親身示範,世界上沒有人任何人,可以不經你的同意而碰觸你的身體。真正的勇敢,是願意跟孩子聊性、聊身體的知識、聊我們怎麼處理人生中的每段感情。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預防。讓每件性騷擾、性侵事件即將要發生以前的前奏,就能夠覺察事情的走向,提前預防發生。

◎許一個性別友善的台灣,就從「家內民主」做起,從不逾越親權做起,從國家政策的層級協助親職發展更多家內溝通技巧做起。
在緊密生活的家庭時光裡,讓親職對孩子做誠實的性教育,讓下一代的公民從小就在安全的環境裡練習辨識權力施展的樣態、以及熟練抵抗壓迫的各種方式。
在性侵害發生前,就先讓人有所警覺,能早些遠離權力不對等的情境。

如此,性侵害才無法再法律難以照進的幽暗角落,悄悄發生;
如此,我們能夠養育出一代一代更有自信的台灣人,肯認自己的優缺點、發展健康的互動關係,無需在任何方面討好其他人的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