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別再「碰運氣」——打造友善校園,讓所有學生活出真實的自我

議題歸類:
教育、文化與媒體
提議人: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所屬團體: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議題說明

想像一下:你是一個情竇初開的青少年,關於戀愛的心事、對於性的好奇,你敢不敢找老師討論?你是一個同性戀學生,不小心被班上同學得知了你的性傾向,同學們會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你?你是一個跨性別學生,在學校裡,你能不能依照自己的性別認同選擇要穿哪一種服裝、上哪一間廁所?同學經常取笑你剛開始發育的身體,你能夠辨別這是性霸凌,並知道如何求助嗎?

台灣自 2004 年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至今,即將滿二十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引領學校著手打造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並期待透過教育,教導學生尊重多元性別差異,進而促進實質的性別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法規中明確規定了性別平等教育的範疇,應包含情感教育、性教育、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教育等面向。在 2023 年台灣 #MeToo 運動爆發、促使性平三法大修後,《性別平等教育法》當中關於校園性別事件的處理流程也更臻完善。
台灣看似已具備良好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制基礎。然而,性別平等教育的教學內容良莠不齊、給老師的資源與支持不足、校園裡的各項規劃不夠友善......。如果你是上述的那幾位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能不能被接納、被接住,恐怕還是得「碰運氣」。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針對國小性教育現況的研究調查便顯示,雖然有極高比例(95.73%)的國小老師認為,在國小階段實施全面性教育是必要的;然而同時也有近六成的老師,擔心實施性教育會遭受來自學生家長的壓力。值得注意的是,有 13.88% 的老師曾實際被家長、校方等要求避免教授某些性教育的主題,這顯示老師們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困境真實存在。此外,缺乏教學資源、授課時間不足,也都是超過半數現場老師正在面臨的問題。例如現行國小教科書中,仍將性與愛、婚姻、家庭、傳宗接代綑綁在一起,並將愛滋描繪為「疼痛又孤獨的世紀黑死病」;體制內性教育教材中諸多過時或錯誤的觀點,不僅妨礙老師的教學,更可能導致學生從小就對性抱持著負面的印象。

這份研究同時也發現,國小老師對全面性教育缺乏認識、性知識不足、性教育相關訓練更是不足。有超過八成的小學老師不知道愛滋病毒量測不到等於不會傳染(U=U)的觀念;有將近四成的小學老師在師培階段與在職進修階段皆不曾受過性教育相關訓練。


 訴求方向

一、情感教育,要跟得上時代!
經營人際關係的各種難題和挑戰,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因此,現代情感教育的重點在於,引導孩子正向面對情感挫折、培養在不同情境下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性別平等教育法》當中,情感教育被列為性別平等教育的一環,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情感關係(包含親情、友情、愛情)對自我的意義,並能以適切的態度,表達情感、接受情感或拒絕情感,同時也能具備溝通協商與情緒管理的能力。

二、性教育,要符合國際標準!
相較於情感教育,性教育在台灣的教學體制內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數十年以來,性教育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只剩下那「被跳過的第十四章」。不知道要怎麼教,是許多老師共同的困境;即便具備教學的知能,老師們敢不敢教,又是另一個大問題。宣示在下一波課綱修訂前,推動全面性教育的決心。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將是未來幾年台灣教育領域的重大挑戰。

三、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要真正納入教學!
《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近二十年來,無數的教育工作者在校園中燃燒熱情,致力於教導孩子性別平等觀念、盡己所能地補充課本上缺乏的性平教育內容;也有許多學校積極改善校園環境,完善性別事件處理流程、建置性別友善廁所等,成果不能謂不卓著。但是與此同時,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孩子,在感情難題中掙扎、因為自己與他人不同而感到痛苦不解、被傷害了卻無法求助;而社會上對於性別平等教育仍然有許許多多的誤解、迷思、流言,同時也打擊致力性別平等教育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