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數學系畢業女生被造謠成「學術媛」,你如何看社交網絡上污名化女性的現象?
你或者你周圍的女性曾經歷過網絡暴力嗎?
在你看來,相比男性,優秀的女性是不是更容易遭受污名化?
你認為女性遭受莫須有的抹黑和網暴之後,需要自證嗎?自證是否有意義?
12月20日,網名為「katekate朱朱」的牛津大學數學系博士生朱雯琪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則短片,名為「那個因為『牛津年級第一畢業』被罵上熱搜的女孩,現在怎麼樣了?」。影片中,她分享了遭受網絡暴力大半年來,自己的學術與個人生活——給學生上課、參與學術會議;穿男裝參加牛津晚宴等等,並配文「那些殺不死你的,終究讓你變得更強大。」
今年3月14日,朱雯琪曾發布畢業紀念短片,稱自己從數學建模專業畢業,還將繼續在牛津大學攻讀數學博士,感嘆「華人女性在數院真的是少數又少數群體」。然而,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片引發巨大關注,許多網友質疑她「學歷造假」,更有博主直指「牛津沒有數學建模這個專業」,認為這些經歷是她編撰的。
大多數不友好聲音都是源於朱雯琪的性別、外貌以及社交帳號風格:女性,妝容精緻,衣著光鮮。她亦會分享出席俱樂部、酒會及社交場合的照片。正因為她不符合大眾心裡對「學霸」的刻板印象,她被造謠成「學術媛」和「賣內衣的微商」。
28歲的朱雯琪無疑是優秀的女性。她曾經因為成績不好主動從公立小學退學,在家接受了兩年的自學,自此培養了對數學的興趣。12歲考入深圳國際交流學院。15歲時即被牛津大學數學系錄取,成為該校最年輕的華裔女生。在高盛、摩根大通等公司從事金融工作幾年後,重回牛津校園繼續學業。然而,正是這樣的履歷,卻引來了源源不斷的非議。
當性別網暴照進現實
近年來,針對女性的網絡暴力屢見不鮮,這些惡意不止於網絡,會進一步演變成現實生活的騷擾與威脅,損害女性權益。脫口秀女演員楊笠曾經因為表演「普信男」的段子,引發了內地互聯網上男性用戶對她的圍剿。他們指責其「挑起性別對立」,嘲諷楊笠外形,給她取黑稱、建「黑超話」。
跳不出的自證陷阱
近年來,對女性污名化的言論和稱號層出不窮。而女性面對突如其來的惡評時,往往會急於陷入網友預設的自證困境之中。
公眾號「女孩別怕」曾刊文指出,陷入自證情結的人們,容易將自己放置在他人制定的標準中,進行自我價值衡量。哪怕對方的標準,本就是一個錯誤。而其實,並非只有女性才會陷入自證困境。只是女性的自證是弱勢自證,男性的往往是強勢自證。這種差別,背後是社會對男性與女性的差別期待,造成了性別間權力不平等。
全文請見 端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