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故事:為何媽媽被擠出職場、爸爸走不進家庭?

發佈日期:
2022-12-31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爸爸有足夠的能力和權利照顧小孩」──台灣社會還沒有足夠的討論讓大家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By 謝達文 and 林庭葦 世界走走

長期關注性別與照顧議題的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王舒芸說明:「雖然結婚生育了,女人不一定會離開職場,可是這不代表女性可以在職場上跟男性一樣平起平坐,也不代表女性可以跟男性一樣在職場上可以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地爭取升遷、爭取加班、爭取出差。」

她表示,從數據上來看,進入高等教育、擁有大專學歷者已幾乎沒有性別差異,職場上卻仍然有讓媽媽們難以立足的隱形障礙。追根究底,是因為「這個社會仍然覺得『照顧』是女人的工作」。

青壯年女性為何缺席職場?家庭是主因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年的〈人力運用調查〉,25至44歲女性中,離開職場者總共有6萬7000人左右。當這些女性被問到為什麼離開職場,最常被提到的兩個原因都與家庭有關──有24.6%說料理家務是主要原因,19.2%則說是結婚或分娩。

(謝達文整理、林庭葦製圖)

(謝達文整理、林庭葦製圖)

由此可見,女性之所以中斷職涯,大抵是為了專注在妻子和母親等身分相關的家庭事務。同一份調查也顯示,對於30歲以上、「目前無意就業」的女性而言,「家庭」也是她們沒有就業的主因,佔了其中七成甚至更多。

在20幾歲這個年齡層,她們無意就業的主因是「求學」(圖表上未列出);在30幾歲的區間,最大宗的原因是「需要照顧未滿12歲子女」;而在40幾歲和50幾歲的區間,則以「做家事」為最大宗。除了這兩點之外,也都還有其他與家庭相關林林總總的原因。

 

(謝達文整理、林庭葦製圖)

(謝達文整理、林庭葦製圖)

王舒芸解釋,職場的性別文化是造成育嬰假性別落差居高不下的主因。「台灣已經是『雙養家』模式,但是我們沒有完全轉到『雙照顧』模式。這是因為我們不覺得『男性投入照顧』的程度,要跟『女性投入勞動職場』一樣。」

王舒芸分享,她在北歐參訪時,遇到非常多請育嬰假的爸爸,請假帶小孩對他們來說理所當然;然而許多台灣爸爸表示,他們申請育嬰假的時候,都會被問:「為什麼是你請育嬰假,不是你老婆請?」

她指出,即便是比較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異性戀夫妻,仍會受到薪資結構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如果女性的薪資比較高,或是她的職業發展比較有前景的時候,她可能會比較有資本可以去協商家務或是照顧分工;但台灣整體的結構來講,男性的薪資還是比較高,理性選擇之下,一定是薪水比較低的那個人請假,因為它的機會成本比較低。」

 

全文請見 世界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