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團批少子化預算重點誤 大筆錢砸在「無效催生」政策

發佈日期:
2023-01-03
文章分類:
新聞分享

婦女新知基金會提醒,全世界都知道「發津貼」不能催生,唯有做好「友善職場」和「公共托育」才有用。圖/報系資料照片

婦女新知基金會提醒,全世界都知道「發津貼」不能催生,唯有做好「友善職場」和「公共托育」才有用。圖/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出生數再創新低,婦產科醫學會指出,去年出生數跌破14萬大關,僅約13萬8千多人出生,是台灣光復後最低的一年,醫學會認為這是政府對建構友善生育環境投入不足的必然結果。婦女新知基金會提醒,全世界都知道「發津貼」不能催生,唯有做好「友善職場」和「公共托育」才有用,換取高齡化社會所需的制度改革時間;台灣已經太晚開始處理少子化問題又畫錯重點,把過半預算都拿去發津貼,友善職場和公共托育的經費少得可憐,去年還有13萬人出生,已經算多了。

根據主計處資料,2021年社會保障支出花了2兆3812億元,佔當年度GDP的11%,其中僅1627億用於生育、家庭與小孩,換算僅佔當年度GDP的千分之6,連1%都不到。黄建霈說,政府投入於友善生育環境的GPD比例這麼低,出生率低也是必然結果。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表示,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日前發布研究,先進國家的生育率都要下降,歐美國家都會積極催生,以延緩社會高齡化的速度、換取社會改革的時間。全球已發開國家的催生政策當中,「發津貼」已是舉世公認的無效政策,唯有做好「友善職場」和「公共托育」,讓女人的職涯和生育不會互相阻礙,少子化速度才會平穩下來。

覃玉蓉表示,台灣太晚才開始處理少子化的問題,結果只用了24年,社會就邁入高齡化。雖成立了少子化辦公室,但採取的對策卻完全畫錯重點,800億經費中有400億都用於「發津貼」,用於友善生育職場的經費少得可憐,只有萬分之5,拓展公共托育的經費比例也僅13.93%。

 

台灣職場環境對於女性生育極不友善,缺乏彈性。覃玉蓉指出,育嬰留職停薪最長可以請2年,每次申請育嬰假的天數不得低於30日,且必須在子女3歲前申請,3歲後就沒有有薪假可請。台灣法定最低特休假只有7天,先進國家中只有美國、墨西哥、土耳其的特休假低於台灣,其他國家的特休假都遠高於台灣。

全文請見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