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女遊人腦激盪 衝破公園性別規範

發佈日期:
2023-01-04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明報專訊】身處公園,男性和女性的經驗有何不同?法文flâneur(城市漫遊者)屬於男性名詞,源於19世紀巴黎,今天遍見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並延伸出另一女性名詞flâneuse,「不是純粹的女版flâneur,更針對女性於性別角色限制下,在公共空間的獨特含義,反而是多點表現自己,具女性打破成規和探索的意味」。鄧慧欣是「公園女遊」(PARK FLÂNEUSE)的聯合創辦人,這計劃脫胎自她去年在中大城市研究學士課程的畢業報告,從認識和改變社區公園開始,提倡公共空間的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

鄧慧欣在2021年9月開始構思畢業報告,她見往屆的報告多聚焦長者和兒童,她則想從自身經驗出發,尋找有興趣花1年時間探討的題目。「教授教我們想不到題目就到社區走走。我從自己的城市經驗去想,有什麼在平日遇到但未解決的困難。」身為女性,她自覺使用公共空間例如公園時,總帶顧慮或引來異樣目光。尤其是疫情期間常困在家,有時想轉換環境坐到街上,也沒想像中輕易隨意。她的報告提出城市規劃仍以男性經驗主導,限制女性游走、閒坐和佔據公共空間或街道的自由。或許有人會想起假日在公共空間毫無顧忌的外傭,但她覺得這已「昇華至另一層次,營造了自己的空間」,當中除涉及性別,亦有不同持份者的爭議。她的研究以18至24歲、在學或工作的年輕本地女性為對象,因在城市的性別敏感(gender sensitive)設計中,她們是較被忽視的群體;以及針對10個灣仔和沙田區公園,涵蓋不同規模如地區公園、屋邨遊樂場、口袋公園和休憩處,分析它們的形狀、佈局、動線和使用者活動等相關特點。

鄧慧欣帶着「環境提示」走進公園,之後朋友們陸續加入,她們自在地躺臥、看書、聊天,在公園做自己。(受訪者提供)

全文請見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