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暴婦女僅1%能住進庇護所,在林口社會住宅重新建構「零暴力生活」新體驗

發佈日期:
2023-03-01
文章分類:
新聞分享

受暴婦女僅1%能住進庇護所,在林口社會住宅重新建構「零暴力生活」新體驗

圖為生活輔導員陪伴受暴婦女在家園的生活。|Photo Credit: 勵馨基金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服務對象的擴展,林口服務中心以「居住」、「照顧」與「經濟」三大概念發展出陪伴目睹孩童的兒少照顧服務、提升受暴婦女經濟能力的婦女就業服務,以及促進家庭和諧關係的家庭支持服務。讓受暴的婦女和孩子能有信心 在林口社會住宅的社區裡,穩定的生活下去。

文:許馨月

2012年台灣開始施行《住宅法》,台灣首次立法以居住政策保障弱勢者的居住權益。2020年勵馨基金會成立林口服務中心,進駐林口世大運社會住宅,每年協助80戶受暴家庭在結束庇護後,銜接自立生活的中長期居住與照顧服務。

她說起初找房子並不容易,「我一個月不到兩萬五的薪水,市區的房子,我們一家四口是住不起的,」為了找房子方便,品儒讓兒子先寄宿在親戚家,她則帶著兩個還在讀書的女兒,在市區租了一間不到七坪的小套房,「屋況看起來很不好,因為年久失修,門鎖時好時壞,房東卻不想多花錢修理。」她描述著屋裡的擺設:一張床、一個衣櫃、一張堆滿三人生活用品的桌子、一把椅子已經快占據了品儒每個月半數薪水,花費一萬三千元租來的居所,生活的重擔如同一件件日常必備的家具用品,早已擠滿了這家人喘息的空間。

無論是前夫家暴的傷害,還是與孩子獨自在外生活的居住重擔,都讓品儒喘不過氣。逃離家暴的家長或孩子,通常承受著無家可歸的高度風險,如果家長沒有足夠的工作技能,多數時候會面臨暴力家庭和無家可歸的二選一。

僅1%庇護居住資源,猶如杯水車薪

「受暴婦女的庇護所資源很少,在新北市只有兩間庇護所,所以受暴婦女大多都是靠自己,很少使用到政府的庇護所資源。」勵馨基金會林口服務中心主任李玉華說需求是遠大於供給的,在新北市每年有超過1萬件家暴通報案件,卻僅有100多戶家庭能住進庇護所,猶如杯水車薪。但她也坦白,在台北市、新北市和桃園市資源已經相對充足,還能提供婦女孩子三至六個月的庇護居住,部分縣市,像是基隆市則是只有一至兩周,最多一個月的期限,甚至有些縣市認為當地並沒有受暴婦女有庇護資源的需求。

「因為地方政府資源有限,他們只有7天、14天,或是21天的時間,是很緊迫的。」台灣師範大學社工系教授游美貴說。婦女被通報、進入家暴被害人服務系統,往往持續面臨人身安全的威脅,像是相對人得知婦女求助、變更居住地點,仍會持續以跟蹤騷擾、語言與精神暴力等方式繼續施暴。而在現今數位科技與裝置普遍,社工更需要避免延伸的數位科技暴力,像是定位系統跟蹤,以及使用手機和數位設備發送黑函和威脅訊息等行為。眼前的安全危機尚未解除,孩子的學校、生活都還沒安頓,「未來」對於剛脫離危險的受暴婦女來說還太遠。

我們實務的工作經驗看見,婦女要脫離暴力或降低暴力風險至少要一至兩年的時間。現行政府委託,為期三至六個月的資源遠遠不夠。根據勵馨基金會的服務數據,有50%的婦女選擇返回家庭;同時超過30%的婦女即使接受服務的輔導介入,卻因為外在系統不夠持續、穩定,而勉強留在暴力家庭當中。婦女和孩子就在一次又一次的關係復合又破裂、逃家、報案、送醫、驗傷、出庭與聲請保護令當中載浮載沉。

逃離暴力一個月後﹕「我還是只能回到那個家。」

 

全文請見 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