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閣員創新高還不夠平權?談女性參政的權利和保障

發佈日期:
2023-03-03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陳建仁(圖中)內閣團隊女性比例從原來的7.5%上升為16.67%,但民間仍有聲音認為其未達到自訂標準。 圖/行政院提供

陳建仁(圖中)內閣團隊女性比例從原來的7.5%上升為16.67%,但民間仍有聲音認為其未達到自訂標準。 圖/行政院提供

 

新任行政院長陳建仁和內閣團隊,在今(2023)年1月31日上任,陳院長提出的內閣成員名單,雖然表明著重增加女性閣員人數(將女性閣員從三位增加至七位),讓新內閣的女性比例從原來的7.5%上升為16.67%,但民間仍有聲音認為其未達到自訂標準——如《行政院性別平等政策綱領》所示,擴大女性參與政治、國家及公共事務的管道,被認為離真正的平權內閣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看到這邊,大家可能會有疑問:為何要特別保障女性的參政機會?

為什麼確保女性參政很重要?

 

雖有批評聲浪,但本次新任內閣已是蔡英文就職總統至今,女性閣員比例最高的一屆。

 

總覽本次內閣成員,女性成員共有七位,其中四位新就任的是:財政部長莊翠雲、從原能會次長升任為主委的張靜文、從僑委會次長升任為委員長的徐佳青、以及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另有三位留任的閣員:經濟部長王美花、勞動部長許銘春以及政務副祕書長何佩珊。

 

問題來了,代議制度不應該是選賢與能嗎?如果女性政治人物夠優秀,本來就足以與男性角逐,強調女性出任人數,這樣公平嗎?男性參政者比較多,難道不是因為他們比較有能力?

 

事實上,從政人員的性別比例失衡,並不代表女性比較不適合參政,反而很可能是傳統價值和社會結構形成的結果。過去認為女性不應該拋頭露面,也讓政治圈大多是由男性組成;直到現今,社會仍舊對女性角色存有傳統期待,認為女性應以家庭為優先,男性通常也比女性更有機會在職場中獲得升遷、爬至高位。

 

雖然行政院性平處在今年2月1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台灣的性別平權依照國際標準計算蟬聯亞洲第一,女性政治參與比例優於其他不少國家;2022年九合一選舉女性縣市長突破五成創新高,新內閣女性占比近17%,顯見台灣性別平權已逐步落實。

 

全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