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育嬰假,卻被問「你老婆呢?」——台灣職場真的性別友善了嗎?

發佈日期:
2023-04-15
文章分類:
新聞分享

性別平等指數高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台灣,真的已經是平權的社會了嗎?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同時身處在大學圈、醫學圈兩個頂尖人才匯聚的領域,她的「少數感」始終強烈,因為每次往上爬一階,往旁邊看女性卻越來越少。

性別平等指數高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台灣,真的已經是平權的社會了嗎?

作為大學領導人,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率直地說:「你能說得出來哪間大型醫院的院長是女生嗎?」即使退一步討論主任層級,高聳的白色巨塔仍由男性主導,「但許多醫學院裡當年第一名畢業的,都是女生啊!」她不禁惋惜,這些智力優秀的傑出女性,「在升遷路上,怎麼都不見了?」

她的感觸其來有自。

即使台灣女性大學畢業生早已超過50%,但女性在高階主管、企業負責人、董事席次的占比都僅約30%左右,管漏現象嚴重。

劉怡均在南加州大學(USC)專攻神經科學博士,之後到以醫學科系為主的慈濟大學任教,一路從教授、主任、教務長到校長,同時獲得泰國神經科學會終身榮譽會士及傑出女科學家奬。

同時身處在大學圈、醫學圈兩個頂尖人才匯聚的領域,她的「少數感」始終強烈,因為每次往上爬一階,往旁邊看女性卻越來越少。

優秀女性在職場障礙中大量棄權,長遠來說,對社會與企業都是極大的損失。

台灣兩性的勞動參與率從20歲開始,差距僅3~4%,但隨著接近生育年齡而遞增,在40歲後女性比男性少超過20%。

長期協助企業物色中高階經理人的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便曾惋惜地說:「35歲過後,資歷超過10年,是專業正成熟、最可以發光的階段,但偏偏這群女性在市場上最稀有!」如果能繼續工作,一定可以成為最有價值的人才,也可以提升台灣企業女性經理人的佔比。

企業可以做什麼?完善制度、杜絕隱形偏見

背著家庭包袱走鋼索,在工作、家庭中維持平衡的女性,的確需要企業更多的支持,因為在人才荒年代,只有補起照護網,才能減少人才管漏危機持續擴大。

不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王舒芸也提醒企業注意,這些「福利」是否最後都淪為僅有單一性別使用?

「育嬰假、照顧假、彈性工作這些友善家庭的制度,如果僅有單一性別使用,容易讓女性被雇主貼上負面標籤。」王舒芸指出,這是職場媽媽在升遷、加薪都吃虧的原因之一。

在《2023台灣企業員工福祉大健檢》調查中,有大約18%的員工表示不打算申請育嬰留停,除了經濟考量占4成外,33%的員工也憂心工作被取代或影響升遷,另外20%是擔心來自同事或主管的壓力。

「爸爸如果想請育嬰假,主管、同事常常問:為什麼是你請?你老婆呢?」王舒芸說。

時任電信業門市店長的劉鴻珉決定請育嬰假時就曾碰到,「身邊還真的沒有認識請育嬰假的男生。」劉鴻珉說,當時因為疫情想在家顧小孩,「家人很擔心主管會不會對我怎麼樣,主管確實也不希望我請,因為沒有職代制度,同事的工作量會增加。」後來拖了3個月育嬰假才生效,就是為了配合人力調度。

全文請見   Cheers 快樂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