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時成為日常 俄烏戰爭下的烏克蘭女性故事於人權館展出

發佈日期:
2023-04-25
文章分類:
資訊分享

當戰時成為日常 俄烏戰爭下的烏克蘭女性故事於人權館展出

烏克蘭性別博物館館長特蒂亞娜·伊薩耶娃(Tetiana Isaieva)以預錄影片致詞表示,俄烏戰爭大幅改變全世界的生活,該博物館啟動《HERSTORY of the WAR》影像計畫蒐集的故事,記錄下烏克蘭女性被戰爭摧毀的生活下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對孩子、生命、烏克蘭的愛。特蒂亞娜感謝人權館的努力,齊心協力呈現戰爭下的可怕事實,呼籲世人不能忘記戰爭是最大的罪惡,民主方能得勝。

 

《烏克蘭之聲》創辦人申武松表示,期待傳達烏克蘭人不只是新聞主角,也傳達真實的痛苦、哀傷、憤怒與希望;共同創辦人瑪驪雅蒳感到非常榮幸,特展能夠呈現烏克蘭人難以被聽見的聲音,亦感謝人權館及臺灣的夥伴共同完成參展藝術作品,表現自戰爭以來臺灣社會「Stand For Ukraine」,願意傾聽烏克蘭的聲音。

 

俄烏戰爭爆發後,《報導者》派遣採訪團隊深入戰爭前線,總編輯李雪莉分享書名引自卡謬的《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團隊採訪成果,在戰場上深刻感受到烏人在戰爭的不正常生活下,仍然保持不被扭曲的心志。李雪莉期待民眾在特展中看見一個個烏克蘭人的面孔,進而省思在侵略者提供包裝的和平之前,烏克蘭人展現「惟有記憶不被抹除、歷史不被消除,正義才有可能」的堅強意志。

 

本次特展呈現俄烏戰爭發生後烏克蘭人的生活狀況,幫助民眾認識戰爭的背景,以及兩國長久以來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特展精選烏克蘭女性及性別歷史博物館《HERSTORY of the WAR》蒐集計畫中14則生命故事,該計畫自戰爭爆發後啟動,透過烏克蘭女性的書寫及影像記錄,述說在戰爭陰影下的生命歷程;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則提供4支動畫,呈現兒童在戰爭日常的圖文紀錄,反映對戰爭的感受與獨特視角。本次展覽更與臺灣獨立媒體《報導者》合作,展出記者深入烏克蘭採訪拍攝的珍貴影像。

 

人權館表示,2022年9月人權館參加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年會,館長洪世芳結識烏克蘭性別博物館館長特蒂亞娜·伊薩耶娃,因而開啟合作的機緣。當時特蒂亞娜分享俄烏戰爭爆發後,博物館被迫關閉、館員四散,仍致力蒐集戰爭下的生命故事;更將逃難以來隨身攜帶的一支烏克蘭國旗致贈人權館,希望能傳達烏克蘭的故事給臺灣社會,而這支國旗目前也成為展品,象徵烏克蘭人屹立不搖的精神。特展邀請民眾參訪之餘,在展場留下自身所見證的展名數字及對烏克蘭人的支持,相關訊息將會送抵給參展的烏克蘭單位手中。

 

 

全文請見  文化部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