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時間停在事發當時的 18 歲。」性暴力創傷復元,可能嗎?
編按:時值國際丹寧日(今年為 4/26),全球倡議性暴力防治、打破強暴迷思,多多益善以 2 篇報導和 1 則圖文包,透過好幾位倖存者的心聲,釐清性暴力受害者經常不被理解的行為反應與創傷。
本篇為專題第 2 篇,延續第1篇「無法求助的困難」,本篇探討受害者即使鼓起勇氣求助,也可能遭到再次創傷,導致許多人寧願沉默。更重要的是,如何適當協助倖存者,使其邁向身心復元。
本專題由現代婦女基金會部分支持,Right Plus 多多益善獨立報導完成。
國際丹寧日(Denim Day)定在每年 4 月的最後一個週三,旨在推動性暴力預防,鼓勵人們在這天穿戴丹寧服飾,表態支持社會破除性暴力迷思,也呼籲大眾停止責備受害者,以此發聲相挺,盼求助無畏。
長年推動婦幼人權的現代婦女基金會,在丹寧日前夕公布「性暴力事件求助態度網路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高達 9 成被害者不敢報警、4 成從未對外求助。
蒐證困難、「完美被害人」迷思,正式求助卻遭二次傷害
在上篇,報導提到性暴力倖存者難以開口求助的諸多原因,像是要承受自責跟羞恥感、家人朋友們不友善的目光或評價、輿論的冷嘲熱諷或視而不見、加害者的權勢威脅等。
而針對高達 9 成沒有向警方報案的情況,性暴力倖存者匿名社群「暖暖 Sunshine」創辦人湯淨分享 2 個情境,原因之一是缺乏直接證據。例如受害者遭遇性暴力時,可能年紀尚小,或沒有意識到自己被性侵、當下處在混亂狀態等,根本想不到要搜證。
此外,根據衛福部歷年的性侵害案件通報統計,性暴力通常發生在私密的場合,例如住處或旅館等。一旦沒有立刻報警或驗傷,後續的蒐集採證相當困難,遑論有些案件已超過事發時間十幾年,要求回想當時的某一天並找出人證物證,都是偌大挑戰。
再者,難以承受進入司法的後果,也是倖存者不向警方報案的主要原因。除了擔心證據不足,在某些家內性侵的情境中,家人還會威脅「報警後要斷絕關係和生活金援」,成為當事人進入司法流程的阻力。
即使下定決心報警、循正式管道求助後,也並非能馬上獲得正義申張,反而可能會在警政、社政、醫療或司法等專業流程中,遭到二度傷害。
看不到盡頭和回報的司法消耗戰
當案件進入司法系統,又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戰。鍾昌芸(化名)曾在職場接連遇到性侵和性騷擾,後者案件進入法律程序,花費 2 年,尚在地方法院進行審理。
「司法不是一個會馬上解決問題的途徑,它會不斷把你拉回事發的情境,你必須花很多金錢、時間跟心力證明被告做了錯誤的事情,甚至最後可能沒有回報。」
示意圖/取自新基科技 SC&T 網站
鍾昌芸以經濟層面為例,每次的法律諮詢、打官司的各個階段等,費用都要另算,並非一般人可負擔的金額,即使各縣市政府有相關補助,依照案件差異仍不一定能補貼足夠。
復元4關鍵:耐心陪伴、認識創傷、提供資訊、建立支持
當環境的友善程度,很大程度影響性暴力倖存者的求助意願時,身邊的人如何提供幫助?
張妙如提出幾項建議,包括信任和聆聽、認識創傷反應、提供復元資訊但尊重倖存者的決定。最後是協助建立個人的支持系統,像是尋找社工、諮商,可以相信的朋友等。
張妙如分享,無論受害者遇到什麼狀況,首先願意聆聽對方的陳述,給予信任的陪伴,才可能讓往後的求助歷程持續進行。攝/曾玉婷
關於良好的陪伴,受訪的倖存者都同意「慢慢來不要急」,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步調,適切的支持可以讓往後的復元歷程持續進行:
「別急著解決你看起來是問題的問題,對方之所以告訴你煩惱,是認為你能懂他。身邊的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強迫替他解決問題。試著放下評價和批判,讓他知道你聽見了就好。」戴凱晴說。
「大家常認為只要看諮商、吃身心科藥物就會好,但我認為陪伴不需要資格,唯一需要的是嘗試同理對方的感受。」蔡雯晴說:「靜靜陪伴,適時提供建議或方向,詢問有什麼能為對方做的事。讓對方保有選擇,重點是能處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
全文請見 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