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劇/經濟奇蹟背後悲歌…70人為全勤獎擠爆小舢舨 「旗津港外翻船」25妙齡女殞命
「高中六號」渡輪48年前翻覆,造成25人慘死。(圖/報系資料照,下同)
勞動節連假剛過,不少民眾都把握時間出遊,然而在1950年代,台灣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如十大建設等,雖然經濟發展迅速,勞工權益卻遠不如今日,一方面造就了「台灣經濟奇蹟」,卻也間接引發一起轟動一時的工殤事件。50年前,民營渡輪「高中六號」從高雄市旗津碼頭出發,途中突然翻覆沉沒,導致25名年輕女性香消玉殞。
旗津原本是一個沙洲半島,南部與台灣本島相連,1967年因高雄港第二港口的興建而被截斷,直到過港隧道於1984年完工通車以前,島上居民都必須乘坐渡輪往返高雄市區;時值1970年代,當時的台灣經濟開始迅速擴張,但民間重男輕女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許多女性年紀輕輕,就被迫外出工作賺錢。
船難罹難者死後進行合葬,稱為「二十五淑女墓」。
據了解,25名罹難者均為旗津中洲地區的年輕未婚女性,平時都在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上班;由於當時的女工月薪僅1000多元,若能領到全勤獎,便可以增加200元的收入,因此她們說什麼也不願意遲到,加上旗津到前鎮距離並不遠,才會一口氣擠上船,希望準時抵達工廠,沒想到卻發生憾事,就此香消玉殞。
全文請見 CTWANT
延伸閱讀:
另一個碑──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解嚴以後,無論是學術的發展也好,各種遊行運動也好,勞工的權利獲得了全面的提升,逐漸淡去的,過去的故事也被回憶起。 2003起,高雄市勞工局基於《職業災勞工保護法》的規定,在高雄勞動公園立起紀念碑,是在高雄地區的勞工首度得到重視──以立碑的形式。 2004年,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終於開始行動,替公墓還原最純粹、最能代表罹難者的印記──「早逝的女性勞動者」。 先是到各大媒體投書,喚起人們對事件的記憶,藉以促成政府作為。時任政府在見報後,宣稱要替這些少女重新定位為「民國60年代為台灣經濟建設奮鬥的工商少女英雄」,於2004年四月二十八日國際工殤日當天,勞工局、工會團體與民間團體在「二十五淑女墓」前連署正名,公墓總算擺脫「姑娘廟」的印記,成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完成更名後,公墓改建成公園,罹難者的骨灰也重新合葬,放置在大型的蓮花造型紀念骨灰罈,也拆除有不當介紹的告示牌,從硬體方面全面破除「姑娘廟」的民俗意義。
文章來源:台灣疑案 戰後到解嚴前(1945-1987) 鬼月墓園巡禮特輯【貳】:褪去鬼氛的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