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玄觀點:母親傘下─向為性別平權奮鬥的臺灣母親致敬

發佈日期:
2023-05-15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作者認為,應向為性別平權奮鬥的臺灣母親致敬(示意圖/取自freepik)

作者認為,應向為性別平權奮鬥的臺灣母親致敬(示意圖/取自freepik)

五月有母親節,也是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定滿25年,值此歷史時刻,向一位30年前因家庭暴力受害進而催生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母親致敬!也向每位在性別平權路上奮鬥過的母親們致敬!

1993年一位母親為保護子女,不再隱忍家庭暴力,進而喚起婦女團體聲援,要求正視家庭暴力問題,制定婚姻暴力防治法,並加速修改民法親屬編。那段將近5年的訴訟、立法,從街頭、法庭、法案協商的奔走歲月,對一位母親來說,是用盡一生守護子女的寫照。

從保護子女到爭取子女最佳利益,不僅是受暴母親的個人故事,也是民法親屬編修正的縮影。在這段母親為平權奮鬥的歷程中,寫下臺灣家庭婚姻法律的兩個重大意義,一個是已過世的時任釋憲代理人羅瑩雪部長,不僅在1994年大法官釋字第365號解釋宣告違憲,並於1996年促成民法第1089條修正;另一個則是高鳯仙監委起草促成1998年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

民法親屬編修正,可謂是一部女性家庭權益奮鬥史。過往「子女從父姓」也是傳統父系優先的不合理條款,歷經婦女團體不斷推動修法及訴訟案件的爭取,讓子女姓氏由父母雙方協議;子女已成年者,得自主變更為父姓或母姓。

每位母親為子女奮鬥的身影,至今難忘。2000年的葉永鋕事件,讓心碎的母親不屈不撓地走上街頭,引起臺灣社會對校園內的性別平等教育、霸凌的討論與重視,終促成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實施。從喪子之痛到成為勇敢捍衛多元性別平權的人權鬥士,「無論你是什麼樣貌,你都是我的孩子」「每個人心中,難免都有個與他人不同的自己,相信總有一天,定也無須再遮遮掩掩。」而這份相信,不僅是偉大的母愛,更是信念。

臺灣性別平等運動的推展過程中,母親成了核心的角色,不僅是事件當事人,也包括在過去「法不入家門、父權至上」的時代願意挺身出來站在社會最前線,忍受社會輿論不友善的屈辱誤解的婦女倡議團體、研擬草案的學者專家、提案連署的立法委員,婚姻諮詢專線的志工,還有婆婆媽媽立法院遊說團、法院觀察團等監督力量的所有人,同樣令人感動。

 

全文請見   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