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MeToo後真相」的社會撕裂與修復之路──首爾市長之死3年後
2018年3月8日首爾的國際婦女節遊行。當年1月,由檢察官徐志賢投訴司法界職權性騷擾震撼全韓,也是韓版#MeToo運動的最初起點。(攝影/REUTERS/Kim Hong-Ji)
2023年5月台灣的#MeToo運動,掀起挺身指證性騷擾、性侵的浪潮。而鄰近的韓國,早從2018年起就不斷揭發政治圈的權勢型性犯罪,其中最著名、也最撕裂輿論的重大案例,即為2020年7月爆發、至今仍刺痛韓國的「首爾市長之死」朴元淳性騷擾事件。
朴元淳性騷擾與自殺案,是韓國#MeToo運動衝突性最強、社會爭議也最大的關鍵事件。他在被告發後的輕生身亡,讓性騷擾舉報者反遭輿論獵巫,加劇了社會的性別對立陰謀論,更把韓國推入短期內難以修復的「#MeToo後真相時代」。
首爾市長朴元淳性騷擾與自殺案,是韓國#MeToo運動中衝突性最強、社會爭議也最大的關鍵事件。在首都執政9年、一度看好成為下屆總統的朴元淳,曾被譽作韓國最重視性別平權與女性保護政策的男性政治家。但被揭發長期性騷擾祕書後,朴元淳卻第一時間選擇輕生,讓全案因「嫌犯已死」被迫終止刑事調查,掐斷了還原真相、道歉與社會修復的重要機會,隨之而來「死者為大」與質問案情「罪不至死」的尖銳輿論,更加劇了韓國對#MeToo運動的性別對立與信任感裂痕。
朴元淳之死帶來的巨大壓力,讓舉報朴元淳性騷擾的被害祕書遭到嚴重霸凌──除了被輿論貼上「逼死市長的女人」的仇恨標籤,更被惡意公布姓名與照片,迫使她必須改名、甚至整容,才能勉強修復自己被推入地獄的破碎人生。
但3年過後,朴元淳案留下的傷口不僅沒被時間癒合,今年7月更有一部要為朴元淳「平反#MeToo」、否認市長性騷擾行為的爭議紀錄片即將公開上映──這不僅觸動當事人們二次傷害的焦慮,更再次引爆社會在「完美加害人」與「不完美受害者」之間的#MeToo信任難題。
全文請見 報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