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翎專文:台灣#MeToo運動為何遲到?

發佈日期:
2023-07-12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有性平但沒有女性主義

近年來不論在匿名的網路世界或者公開的大學學生會選舉,都充满了仇視或貶抑女性的言論,例如以「制裁台女,終結噁男」、「A罩杯以下女生國防必修二學分」等等做為競選政見。今年五月底開始,執政的民進黨連續爆發多起嚴重的性騷擾事件,更是震驚社會,高潮疊起,知情人士聲稱,這只是氷山一角,實際的數量為已知的十倍或百倍,且涉及極高層。有學者稱這些仇女厭女行徑是「女性主義反挫勢力的逆襲」,我卻認為這反映的是女性主義的缺席,而非反撲,我們的社會仍處於前女性主義時期。

女性主義的逆襲應是以女性主義為對象,進行反駁或攻㩓,提出反對意見或不同主張。逆襲通常發生在婦運的高峰時期,例如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婦運大舉爭取投票權,旗鼓相當的反女性投票運動應運而生,形成反挫。仔細檢視當前台灣社會的厭女言論和行為,卻彷若回到女性主義尚未出現的年代。

台灣呈現的現象令人困惑。2017年全球反性騷擾運動#MeToo進行得如火如荼,台灣卻相對沉寂,似乎置身事外。政府常常舉統計數字宣稱台灣是亞洲性別平等第一名,那麼我們已超越了父權統治嗎?

公務員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電腦繪圖原畫師上班族畫畫電繪(示意圖/Pixabay)

性平會曾設定了一個具體目標:「確保臺灣在國際性別評比中,居於亞洲各國領先地位。」各人參與婦運的動機和誘因不同,對某些人而言,推動性別主流化是爭取國際支持的重要手段。(示意圖/Pixabay)

的確,我們的性平政策是全球最積極、投入資源最多的,性平法律和規範在數量上超越世界各國,除了引進聯合國的消歧公約和性別主流化,並自訂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在法律部分,防治和處理性騷擾的就有三種,俗稱性騷三法(或性平三法),加上各種施行細則、防治準則,案件處理的操作手冊、處理流程等等,不可謂不完備,甚至疊床架屋。推動聯合國倡導的性別主流化也跑在全球前面:

 

一、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皆設立婦權會,其下各級政府設性平專案小組、訂立各項工作指標、定期開會、定期填寫各種表格呈報成果、自訂執行性別主流化六大工具、接受中央和國際委員考核;

二、設立專責機構(中央性平處、地方性平辦),任用專職人員,數量全球最大;

三、全國所有公務員每年強制上性平課程。

 

全文請見 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