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生」沒那麼簡單!當代家庭不再需要女性「犧牲」,也無需男性成為「頂樑大柱」
女人迷Womany
文|Yishin
- 2017 年財經媒體報導,一位懷孕媽媽為了不影響日常工作,在第一時間便告知主管自己懷孕的消息。不料主管卻回應「你生完小孩後,去 24 小時托嬰」,甚至被暗示要是產假休滿再上班,以後「就給我注意點」。
- 2019 年新聞報導,一名 40 歲的懷孕媽媽即將臨盆前向公司請產假,卻被公司要求必須「親自去現場填假單」。雖然經過幾番溝通後得以由親屬代理,但卻遭到主管頻頻刁難,甚至打電話騷擾,不想讓即將臨盆的媽媽請產假。
- 2021 年論壇留言,一位職場女性因為懷孕而遭主管「降職」,由主管轉為助理,原因是公司認為一個懷孕的女性無法勝任份內工作。
- 2023 年論壇留言,同樣是一位在公司擔任行政職的女性,在就職一年後發現懷孕,便被主管約談。原因是認為女性在懷孕後會無法承受工作壓力,後續產假、育嬰假也會影響工作進度,並三番兩次地逼辭。
女人迷生育專題1
圖片|Photo by hessam nabavi on Unsplash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新生兒在 2022 年僅剩 13 萬 8,986 人,創下歷史新低,而 2023 年 1 月新生兒數為 1 萬 948 人,也相較前一年的同期少了兩千多名。
從中央到地方,每當選舉逼近,即以「出生率乃國安問題」作為口號,信誓旦旦地表示,將會全力推動社會福利及優惠條件,試圖解決少子化問題。
(延伸閱讀:2022 年縣市首長候選人,孕產政見總整理:你的選票,決定台灣未來四年生育率!)
然而,從 2022 年六都準市長針對育兒議題所提出的政策卻可發現,大部分候選人皆將「提升生育率」的重點放在育兒津貼、幼教軟硬體增設等等,以強化「外部條件」為主要施政目標,包括:
- 增設公幼及非營利幼兒園班數
- 提供生育獎勵金或補助
- 強化育兒及親子公共建設(如:男女廁尿布台、親子休憩區、在校安親等)
- 投入師資培育並降低師生比
不可否認地,托嬰、幼教資源的不足,與低薪、高房價所帶來的普遍經濟負擔,是影響當代家庭決定「生與不生」的關鍵因素。
然而在這些顯性的議題底下,卻還潛藏著女性「婚生年齡」與「自我實踐」之間的利害與衝突。而直至目前為止,很少有重要候選人、關鍵主管機關對此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然而,到了 30 歲,女性勞參率則逐步下降。面臨結婚、生育、長輩照顧需求漸長,女性勞參率在 10 年之內降幅接近 20 個百分點,甚至在 35 歲以後女性勞參率方面,遠低於日、韓等先進亞洲國家。
(延伸閱讀: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律師:總是要求「萬能母親」的文化,是少子化的主因)
因此,當我們討論「低生育率」時,它不該只是「怎麼樣妳才願意生」這樣粗暴且單薄的問句,而是「我們如何創造一個女性能夠在成為母親的同時,依然可以保有自我的友善環境」的問題。
在這當中,政府、企業、家庭、社會都是其中的參與者,每個環節都將影響一名女性如何「抉擇」她的人生。
成為母親,不就是要我讓渡自由的空間嗎?
勞基法保障女性在懷孕期間不得在夜間加班、可申請調換工作崗位、請產假時不得解雇與差別待遇。
然而實際執法者是「人」,在男性領導者仍佔逾 80% 的現況下,我們難以預料,實際職場、家庭及社會是否已經準備好,給予女性全然公平(equity)的發展環境。
全文請見 Lin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