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崛起!重回1920年代,走進百年前職業婦女生活
以「議聞中⼼」為號召,島內散步「⼤稻埕職業婦女群像」路線中,讓我們重回職業婦女剛出現的1920年代。 可以想像,那時女性出外⼯作,不只⾯對舊世代的限制,也⾯臨新世代的挑戰,作為全新的社會⾓⾊,壓⼒⾃然不亞於今⽇。彼時女性是否同樣遇到⼯作與家庭的平衡問題?在產業中是否也存在隱形天花板?職業選擇時是否受到社會框架限制?究竟,她們是如何⾯對來⾃家庭、職場、社會等種種的結構挑戰?走進百年前職業婦女的⽣活,我們⼀同在歷史街區探尋答案......
天時、地利、⼈和 第一代職業婦女出現
在現代社會⽣活的我們,似乎很難想像,⾃由⾃在地上學、選擇⾃⼰喜歡的⼯作、找到適合的另⼀半,如此⾃然⽽然的事,居然在一百多年前女性的眼中,是多麼不簡單。當中,⼤稻埕能作為第一代職業婦女出現的所在,有其天時、地利、⼈和!⽽故事,就從茶葉說起!
⾃清代起,⼤稻埕成為台灣茶葉主要集散地,⼈們⼝中的「南糖北茶」,就是從這出⼝到世界各地,輝煌時期就有兩百多間茶⾏聚集於此,⽇治時期更是迎向全盛巔峰,洋⾏、商鋪、茶⾏,到酒家都應運⽽⽣,形塑⼤稻埕獨有風景。茶樹,可以說是⼤稻埕的搖錢樹。
茶葉⽣意使然,資本家有了錢,便去拓展⽣活,勞動者有了⼯,便能滿⾜⽣計,職業婦女的誕⽣,也就圍繞著⽣意、⽣活與⽣計。⼆⼗世紀初期的茶葉興盛,不只每年約需20萬女性上⼭採茶,光是⼤稻埕旺季,所有茶⾏每天就需要超過2萬名揀茶女上⼯,因⽽成為初代職業婦女的代表圖像,負責確保台灣精製茶的品質。
騎樓下回望茶業興盛的年代,揀茶女林立茶行門口。
合作夥伴
其中,茶⾏旁的「亭仔腳」不只是揀茶女的⼯作空間,也是她們⼀邊⼯作、⼀邊看顧⼦女的所在, 聽來有點熟悉,這不就與如今企業開辦托兒所,或⿎勵員⼯帶⼦女⼀起上班的彈性職場異曲同⼯?原來百年前職場就有彈性,但彈性背後,卻仍凸顯看顧⼦女為女性責任的性別框架。總之,揀茶女⾝影不只成為⼤稻埕獨有街景,也⽀撐著《南街殷賑》裡的市街繁盛,她們始終沒有缺席。
全文請見 地球圖文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