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性別視角,日本的「少子化對策」不著見效

發佈日期:
2023-10-10
文章分類:
新聞分享

岸田政權提出「異次元少子化對策」,試圖遏制出生人數加速減少的趨勢。過去30年間,日本政府多次打出少子化對策,但始終未能遏制住人口的減少。日本性別研究領域的先驅目黑依子指出,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基於性別的固化角色分工這種社會結構」,那麼少子化趨勢就不會停止。

「1.57衝擊」

日本人開始意識到少子化問題的嚴重性,是在1990年出現「1.57衝擊」之後。前一年的總和生育率降至戰後最低水準的1.57,對整個日本社會造成巨大心理衝擊。此前的最低值是干支紀年中的丙午年,也就是1966年的1.58。按照迷信說法,「60年一輪回的丙午年(生肖屬『火馬』——譯注)出生的女孩性子烈」,為此,當時許多家庭調整了生育計畫,導致出生率急劇下降。然而,當較之更低的數值出現時,人們對少子化問題的危機感驟然加劇。

1994年提出「天使計畫」以後,政府一直努力通過充實保育服務等,改善針對育兒家庭的援助。2012年成立的安倍政權為遏制人口減少,以「50年後繼續穩住1億人口」為目標,採取了增設托兒所、推行幼稚教育和保育服務無償化等對策。

然而,隨著晚婚、未婚或不婚的人越來越多,出生率下降並未停止,按照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公佈的最新推測資料,日本總人口將在2056年跌破1億人。

回避「聽天由命結婚」和「義務生子」

目黑依子女士首先指出,「躲避結婚和生子」是造成少子化現象的背景原因。

「我從性別角度調查分析少子化問題,並於2004年出版了《少子化的性別分析》。當時,主流做法傾向於以總體資料為中心分析人口問題,將其作為經濟或勞動力問題展開討論。生育明明也是女性自主決定的問題,卻完全沒有基於性別角度的討論。如果不去探索女性的意識和行為變化,就無法看清少子化問題的原因。」

育兒援助政策不能解決問題

過去的少子化對策為什麼沒有取得成效呢?

「政府設想的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在於生子和育兒的經濟成本,一直試圖通過改善育兒環境來解決問題,將育兒家庭作為援助物件。為了保證孩子茁壯成長的援助政策固然重要,但並不能直接拉動出生率上升。結婚、生子原本就是個人的選擇。政府應該做的是瞭解個人的需求,彌補欠缺之處。」

「另外,產業結構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在企業裡擔任高管的男性們依然保留著家父長制的意識,這是導致少子化問題始終未能得到遏制的最大原因。在職場中,也有必要改善性別差距,建立起符合希望結婚、生子人群需求的制度。」

進入本世紀後,經濟環境的惡化導致越來越多的男性變成了非正式員工。儘管也可以選擇與經濟獨立的女性一起工作,共同維持家庭運轉,但受到傳統性別角色分工思維束縛的男性會覺得無法扮演獨立養家的角色,加上就業也不穩定,往往傾向於回避結婚。

另一方面,「進入長壽時代以後,如果要選擇結婚,女性一方往往傾向於尋找擁有經濟實力、不必為晚年生活擔憂的伴侶」。目黑認為,即使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但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未能跳出性別分工的思維。

近代家庭的影子,依然在社會體系和性別意識等方面留下痕跡。在這個意義上,現狀與大約20年前出版《少子化的性別分析》的時候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目黑表示,要遏制少子化問題的發展,必須改變基於性別分工角色的社會結構;而對於生子問題,也需要靈活的解決方案。

 

全文請見  yahoo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