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婦女新知:台灣老闆不會拒絕員工請育嬰假,但會把你的工作分給同事,造成壓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經濟考量這件事,幾乎就是台灣當代父母申請育嬰假時的第一優先條件,可是這個條件在台灣並未獲得足夠的滿足。雖然目前台灣的法規雖然讓員工於育嬰假當月起前6個月享有8成薪資,但這當中其實有一些陷阱。例如說這8成薪從來都不是實質薪資,而是投保薪資,具有上限4萬5800元。
育嬰假的申請就是一項挑戰
即便提倡性別平權的現代,仍有許多女性在家庭中作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而這些產後復職的女性在回到職場後,經常要面對許多壓力,不論是因為孩子生病、需要打疫苗而頻繁請假,或是為了接送小孩而無法如主管的期待加班等等。這些困境讓許多人打消繼續工作的念頭,或是選擇轉換跑道,從事薪水較低、但較有彈性的兼職工作。
婦女新知基金會曾經在臉書上發起「你敢不敢請育嬰假?育嬰假鬼故事大匯集」的活動,平常也經常會接到民眾有關育嬰留停的相關電話諮詢。
婦女新知基金會的常務董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王舒芸表示:「育嬰假雖然算是勞工的權益,但現在願意提出育嬰假申請的人,其實會自我評估自己是否回得來原本的工作崗位,這也導致台灣目前請育嬰假的比例,其實沒有想像中來得高。」
王舒芸指出,光是要不要提出育嬰假,就是許多勞工心理需要一再考慮的事。許多爸爸媽媽會思考的重點,在於自己請了育嬰假之後,對於職涯發展是否會有負向的影響,以及自己的同事是否可以負擔分出去的工作、老闆會如何回應等等。
「蠻多人把一件事當作指標,就是他的同事間有沒有人請過育嬰假?請完之後回來的效果好不好?我覺得這是蠻多爸爸媽媽對於要不要申請育嬰假一個蠻重要的指標。」王舒芸說,由於現在法律明文的保障,所以當員工申請育嬰假時,老闆多半不會直接拒絕,但有可能以一些迂迴的說法來試探員工。
例如,友善家庭職場的方向會希望雇主可以在員工申請育嬰假時尋找職代,而不是分攤給其他同事。許多歐洲的國家也都是以職務代理人的方式來處理。這樣子同事比較不會對請假的人產生惡意。可是在台灣的許多雇主不是那麼願意尋找職代,而是喜歡將工作分給其他同仁。..
全文請見 關鍵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