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何加劇勞動中的性別不平等?哪些行業男女薪資差距至今未回血?
勞動部日
前發布新聞稿,指出男女薪資差距已回到COVID-19疫情前水準。在三八國際婦女節這天,《報導者》攤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國數據,發現疫情期間台灣性別薪資差距惡化程度遠高於多數國家、超越OECD平均,雖然2023年總體差距降回疫情前,但仍有3成女性就業人口所在的行業,薪資差距未拉回疫前水準。
學者指出,在美中貿易戰、疫情的影響下台灣高科技製造業迎來黃金時代,當此行業的專業人員以男性為主時,男性薪資漲幅就會大於女性,導致性別薪資差距被拉開。學者也提醒,近年AI產業崛起,若我國仍只有少數女性勞動力投入科技、科學領域,整體台灣性別薪資差距可能還會持續擴大。
疫情以前,台灣性別薪資差距在23個國家或地區中僅大於9國,排名第10屬於前段班;但2020年以後,日韓等多數國家性別薪資差距縮小,台灣反而差距擴大,甚至超越OECD平均,2021年被德國、捷克、奧地利、匈牙利擠下,掉至第14名。
2022年行政院發布的CEDAW國際審查報告中,國際專家明確指出,台灣性別薪資落差不減反增。委員會主席申蕙秀還向台灣政府喊話,應該要跟優等生比較,而不是跟表現本就較差的國家比。
我國薪資差距之所以在疫情期間快速擴大,原因在於當2021年多數國家女性薪資漲幅都較男性高時,台灣的男性薪資自5.8萬成長3.8%至6.1萬,但女性薪資僅成長2%至4.9萬,隔年女性薪資漲幅也僅微幅大於男性,才導致疫情期間性別薪資差距表現較差。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樊家忠接受《報導者》採訪時指出,這與近年台灣產業結構的劇烈變動有關。
電子產品需求增、資金回流,男性為主的高科技製造業迎來黃金年代
樊家忠表示,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台商回流、大量海外資金快速流向台灣,且高度集中以電子業為主的高科技製造業。2020年疫情爆發後,遠距教學與工作帶動國際對資通訊產品的高需求,更為以電子業為主的高科技製造業推波助瀾,「這波push(推動)很厲害,促使高科技製造業創造黃金時代。」
他指出,製造業本就以男性為主,如今創造更多高薪職務,對男性來說是利多。若觀察近年製造業不同職業別的就業人口,會發現疫情期間工程師、研發人員等「專業人員」人數大量上升──此職業的就業人口本就有近8成是男性,疫情期間男性專業人員的增長速度也比女性高。
2020至2022年,製造業男性專業人員增長了3.1萬,相較之下女性僅增加4千人;當專業人員薪資較其他職業高,且男性比例漲幅大,就可能更快速地帶動男性平均薪資成長,2021年製造業男性薪資成長7.2%,平均薪資6.5萬元;女性僅成長5%,平均薪資4.7萬元。
在工業及服務業下的17種行業中,製造業人數最多,共有115.4萬女性員工,占全國女性就業人口的20.6%,因此上述狀況對性別薪資差距影響甚巨。
若以「同酬日」概念表示,2019年製造業女性需工作94.3天方能與男性同酬,COVID-19疫情爆發後數字便不斷增加,到2022年女性需多工作100.3天才能與男性同酬,2023年降至95.7天。
製造業中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行業用機械設備維修及安裝業」,女性皆需工作超過百日才能與男性同酬。疫情期間僅「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薪資差距有微幅下降,其餘皆呈擴大趨勢,待疫情退燒方才趨緩,但也未回到疫前水準。
疫後時代如何因應?台灣政府的行動與未竟之處
在2022年CEDAW國家報告審查過程中,國際審查委員詢問台灣如何減輕疫情對女性的負面影響,政府以勞動部的職業訓練措施、就業服務回應;但覃玉蓉指出,這些紓困與振興政策都僅針對特定行業、身心障礙者、原住民等等,與性別並無太大關係:
「政府作為整體資源重分配的重要角色,並沒有因為預期到疫情對性別有不同影響,所以在紓困的資源分配上有不同的、更細緻的設計。」
覃玉蓉認為,雖然台灣過去10年的性別薪資差距確實有縮小,但因為缺乏政策介入,導致進程相當緩慢。
國家發展委員會近年也將「強化女性STEM領域參與」列為疫後重點工作,避免行業發展不均深化性別薪資差距。雖然自STEM領域畢業的女性人數近年緩慢成長,但覃玉蓉跟劉梅君都認為,整體台灣社會的性別職業框架、刻板印象仍嚴重,以至於在部分行業仍有一道性別高牆。
劉梅君說,在傳統性別觀念下,女生仍相對容易認為有婚姻家庭後就應以家庭為重,選擇工作時也不一定會以自己的專業、升遷機會或職涯發展為優先考量,對工資也比較少有太大的要求。
覃玉蓉則觀察到,身邊的家長、孩童仍然深受「男理工、女人文」觀念影響,如太空體驗營仍以男孩為主、女孩多數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理工等等,「其實這些觀念都是從很多小事累積起來的,問題在於我們的教育體系應該要積極處理。」她認為,許多小地方的改變都可能影響一個孩子對性別框架的想像,有些事到高教階段再處理都太慢。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林映均在2021年曾接受行政院性平會委託,研究疫情對亞太地區女性經濟發展的影響。她建議勞動主管機關,以政策或公共資源鼓勵更多男性參與傳統上以女性為主的行業,包含在民眾轉職或在職進修階段鼓勵學習特定技能、打造性別友善職場等。只有盡可能消除各行業中的性別障礙,我們才能在下次重大事件發生或特定行業受衝擊時,避免任何一個性別被孤立。
全文請見 報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