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教育法上路20週年 學團點出敵意環境等6議題

發佈日期:
2024-04-22
文章分類:
新聞分享

「性別平等教育法」滿20週年,由跨校學生組成的「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19日在立法院舉辦記者會,提出6項待解的性平議題,希望社會大眾與政府單位一同思考該如何改善。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攝  113年4月19日

「性別平等教育法」滿20週年,由跨校學生組成的「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19日在立法院舉辦記者會,提出6項待解的性平議題,希望社會大眾與政府單位一同思考該如何改善。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攝 113年4月19日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9日電)「玫瑰少年」葉永鋕用生命催生「性別平等教育法」,今年滿20週年,學生團體今天召開記者會,點出6項待解的議題,包括數位時代的敵意環境、性平會量能不足。

民國89年,就讀於國中的葉永鋕,因性別氣質與其他同學不同,遭到霸凌,一天被發現倒臥在學校廁所,送醫不治。事件引起台灣社會對性別教育的討論,於93年催生「性別平等教育法(最初為兩性平等教育法)」。

由跨校學生組成的「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今天在立法院舉辦記者會,提出6項待解的性平議題,希望社會大眾與政府單位一同思考該如何改善。

第1項議題是「敵意環境」,台大前學生會性別工作坊負責人陳思捷表示,在數位科技發達的現在,網路上對多元性別群體或女性的敵意言論層出不窮,各種哏圖、開玩笑,以及隨手的按讚、附和,都讓被攻擊的群體須時時處於戒備不安的狀態。她建議將敵意環境式性騷擾明文納入性平法,並制訂認定標準,鼓勵網路平台建立自律規範。

第2項議題是性平法對性暴力的定義,仍沿用刑法「違反意願(被害人須證明強烈抗拒)」的概念,對證據的要求太過嚴苛。政大性平會學生委員何傑恩指出,在師生的權勢關係下,學生沒有100%說不的空間。建議改為婦運近年倡議的「積極同意(加害人須舉證確實有取得同意)」概念。

第3項議題是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第4項議題是性平會的量能不足。

第5項議題是差異化的性平教育。

第6項議題是校園環境須更多元友善

 

全文/影音請見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