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信】一名男性幼教工作者的真心話:人們以為的「劣勢」,其實是我的「優勢」
教育部透過圖文推廣「男性幼教老師也能照顧好小孩」的概念。圖/取自 教育部
從性別比例與薪資看幼教職場
雖然我控制自己盡量不要這樣思考,可是在談論「母職文化」時,一定程度還是會和「育兒」綁在一起。母職的印象,也正是造就幼托工作者社會定位的因素之一。
在性別理論中有一種說法,愈屬於身體勞務的工作,愈容易被認為是女性的特質與責任,這是因為過往的社會中,女性結婚之後往往被賦予照顧的責任,而「育兒」與「家務」的無償性便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隨著社會觀念變遷,女性的人權和勞權更被看見,原本「無償」的育兒與家務工作受到更多重視,但我認為,要讓原本無償的事情有償化,整體社會仍沒有那麼容易接受。因此,幼托工作者的社會地位與勞動價值也就相對較低,這方面的進步空間還很大。
另外,從臺灣與日本學校教師的性別比例不難發現,教育階段愈高,愈不需要教職員付出照顧勞務,而男性從業者也隨之愈多。
資料來源/臺灣教育部統計處 2024 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日本文部科學省令和 5 年度學校基本統計。圖/換日線編輯部 繪製
至於薪資,兩性都是在社會平均線以下。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幼教老師的平均月收入是 26 萬日圓(約新臺幣 54,112 元),而一般勞動者的平均月薪是 31 萬日圓(約新臺幣 64,518 元);根據 2023 年臺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全年受僱員工每人月薪平均為新臺幣 58,545 元,但學前教育人員的平均月薪約落在新臺幣 33,000 元。
我的目標:讓大家看見「性別文化結構」的存在
不論在臺灣或日本,社會對於「父職/母職」的既定想像幾乎相同,很少認為一個工作有成,但無法兼顧育兒、家務的女性是「合適」的母職;反而相對容易接受工作有成,只要能跟孩子打鬧、當好朋友的男性,就是「合格」的父職。母職在傳統的體制之下,幾乎與育兒、家務緊緊綁在一起。
只要稍微觀察,就不難發現男性所擁有的龐大性別優勢,明顯地存在著:一位男性投入以女性為主的職場,和一位女性投入以男性為主的職場,這兩者所遇到的阻力,是完全不同的程度。說得嚴苛一點,我並沒有「融入」這個以女性為主的工作場域,比較像是我因為自身的性別,在這裡找到了讓自己「獨樹一格」的職涯定位──也就是我在職場上的「人設」。
全文請見 換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