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同酬難落實?專家剖析台灣職場性別薪資差距

發佈日期:
2024-07-14
文章分類:
新聞分享

(攝影/邱國榮)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於7月6日下午在左轉有書舉辦「台灣勞動人權新布局」系列講座,本場主題為「同工就是要同酬,有那麼難嗎?」。

邀請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王幼玲主持,由世新大學性別所副教授伍維婷、全國產業總工會政策部主任李佳育及彭婉如基金會執行長王兆慶與談,

討論為何有保障「同工同酬」的法規制度卻難以落實「實質平等」的困境及原因。

伍維婷從女性主義角度深入探討同工同酬的現況及挑戰。她指出,同工不同酬的主因是性別隔離。

在職場上,女性常因家庭因素被迫中斷職業生涯,重返職場後薪資和年資無法累計,影響經濟安全。儘管台灣女性整體勞動參與率達51%,25至29歲年齡段更高達90%,但許多女性因照顧工作被迫離開職場。

伍維婷強調,職場性別隔離不僅涉及性別,還包括族群和身心障礙者議題。這些弱勢群體在職場更易受到歧視和排擠。

她指出,母職懲罰仍普遍存在,如請產假影響考績、職場設計缺乏對女性需求的考量等,使女性處於不利地位。

伍維婷表示,她認為應追求「同值同酬」而非僅限於同工同酬。同值同酬指對相同價值的工作提供相同報酬,不僅限於相同職位。

她強調薪資透明化的重要性,呼籲企業和政府採取措施推動薪資透明化,重新評估女性主導職業的價值,以消除性別歧視,實現職場平等。

王兆慶提出國內存在明顯的同值不同酬問題。以公立幼兒園為例,

他指出園內有兩類人員:正式教師和契約進用教保員。正式教師屬公教人員,享有與公立國小教師相同的資格和待遇,

不受勞動法規約束。相對地,契約進用教保員每年簽約一次,適用《勞動基準法》和勞保制度。儘管兩者工作內容相同,都是照顧孩子,但公幼教師需通過考試任職,起薪遠高於契約進用教保員。

全文請見  台灣教會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