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性別爭議(下)保護女性的初衷,為何成為「不合格女人」的審查陷阱?

發佈日期:
2024-08-05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台灣女子拳擊選手林郁婷於8月2日57公斤級16強賽晉級。 圖/美聯社

台灣女子拳擊選手林郁婷於8月2日57公斤級16強賽晉級。 圖/美聯社

 

編按:巴黎奧運的性別爭議持續延燒,除了台灣女子拳擊選手林郁婷,阿爾及利亞女子拳擊手哈利夫(Imane Khelif)1日更發生了對手上場不到1分鐘就棄賽、再次被反對者批為「男人打女人」。兩人都因為2023年遭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未通過性別檢測,今年兩人在奧運的優異表現也引得辯論愈演愈烈,牽扯出關於跨性別者、間性人(陰陽人)與其他染色體不符常值的案例討論,更因知名作家JK羅琳高調加入質疑行列而擴大。本文試圖簡述當代運動賽事性別檢測的現狀與爭議,又何以成為針對女性的審查與限制。

身為一個致力性別平等的運動者,當然有些不能放棄的原則,但在盼望的美麗新世界到來之前,這必然是一個走在鋼索上的難題,如何讓每個願意協商,而非踩住立場絕不讓步的人們,能往前一步、說出自己在乎的理由,和自身的價值排序,然後去思考其他人說出來的話,是不能放棄的目標。

 

在此也想提供一個比較女性主義、非二元的視角:過去幾天圍繞著兩位女性拳擊選手的各種「證明」,本身也同時具有的兩面性,一面是各種試圖以外顯特徵、身份證開頭數字、包括找出各種角度、年齡的照片,提出屬於該國文化和法律背景,證明她們「就是女人」的努力,確實落入厭女框架,但不少分享文,又同時夾雜著選手個人的生命故事、和對外貌偏見、體態身材印象的反省,指向女性運動員因性別而遭遇的不平等處境。在拉拉扯扯、跌跌撞撞中,仍可能長出肯定並鼓勵著更多女性的力量,去勇於挑戰並質疑「什麼是女生該有的樣子」。

 

從相關討論中,性別的分野既被鞏固,也被解構,自認是女性主義者、支持多元性別平等的群體,同時也必須面對著「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之間,既無法相互消解,也無法相互否證的狀態,特別是對談慣了大結構的運動者來說,肉身的存在與經驗,是對各種理論最殘忍也最有效的檢驗;而對看似站在保守對立面的人們,一旦認識到肉身也能存在這麼多種的差異,也總有人會鬆動立場,開始以此作為思考什麼才更接近正義的起點。

 

在制度面前、在兩方陣營的戰火中心的運動員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會受傷、會悲傷,他們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不該被簡化判斷,或理所當然該成為旁人想追求的公平或平等之下的犧牲者。

 

 

被質疑性別的阿爾及利亞拳擊選手哈利夫,3日晉級4強賽後情緒激動流淚,喊出「我是女...

被質疑性別的阿爾及利亞拳擊選手哈利夫,3日晉級4強賽後情緒激動流淚,喊出「我是女人」。 圖/美聯社

 

全文請見 轉角國際

 

延伸閱讀:巴黎奧運性別爭議(上)當性別的分類帽失靈:重建公平賽制的現代挑戰/轉角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