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之下的女性醫護人員-圖文懶人包

發佈日期:
2020-05-19
文章分類:
資訊分享

【全球視角:疫情之下的女性醫護人員】

【全球視角:疫情之下的女性醫護人員】

國際勞工組織(ILO)指出,疫情揭示長期存在的性別不平等現象,還加劇現存的全球醫療危機。全球醫護人力中超過70%、約一億人為女性,她們在防疫前線承受長工時與夜間輪班、面臨感染風險與情緒壓力。回到家之後,等著他們的還有額外的家庭照護工作。

🔎 當她們每日面對致命的病毒、冒著生命危險搶救病患生命時,卻沒有合適且充足的醫護裝備可以保護自身安全。在印尼的醫護人員以雨衣充當防護衣、而在日本大阪則穿著垃圾袋,中國四川以廢舊膠片自製防護面罩。除此之外,在英國許多防護裝備是專為 190 公分高的男性運動員體型所設計,根據英國工會研究,僅 29% 的女性受訪者使用專為女性設計的個人防護裝備,而 57% 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她們的個人防護裝備妨礙工作。

🔎 由於許多防護設備僅能一次性使用,在資源有限及穿脫不便的情況下,為了長時間執勤,許多人得經常憋尿、禁食,甚至包尿布與服藥避經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減低新冠肺炎對月經健康與衛生影響」之報告指出,女性醫護人員在處理月經生理需求面臨許多挑戰,包含:管理階層不重視人員的月經生理需求、缺乏月經衛生用品、經痛可能使工作變得困難等等。

🔎 國際勞工組織研究指出,在平時,全球女性每天從事 4.42 小時的家庭無償照護,而男性為 1.38 小時。受到疫情影響,學校與照護機構關閉,大幅加重了他們下班後仍須照護小孩與長者的負擔,及加劇現存的性別不平等,這對身處單親家庭的醫護工作者來說更加艱辛。

【防疫國家隊,做夥來守護】

【臺灣情況:疫情之下的女性醫護人員】

在臺灣,不論是本國籍護理師或社福移工,女性皆占九成以上,是承擔防疫照顧工作的第一線主力。在感謝醫護人員守護前線之餘,我們應該確保津貼可以彌補疫情期間暴增的工作量,不會導致變相減薪的情形。

臺灣防疫有成,沒有大規模關閉學校,因此沒有形成女性醫護人員的雙重照顧負擔。然而,日前發生兩起醫護人員子女在學校遭到言語霸凌的事件。

要防止類似事件發生,除了在大眾輿論中扭轉醫護人員的負面印象,也有賴學校教師營造同理與支持的環境,才能讓醫護人員全心防疫、孩子安心上學!

醫療院所中不只有醫護人員,更有許多看護、清潔等人員支撐起綿密的照護網絡,應該確保防疫資訊對於經常出入醫療院所的他們,都是正確、充足且容易理解的!

【防疫團體戰.You Can Do It!】

【防疫團體戰.You Can Do It】

COVID-19疫情突如其來地侵襲臺灣,在這場抗疫團體戰中,各位防疫國家隊員們,Follow Me ! You Can Do It !

👏 【關注醫護資源議題】
疫病的快速傳播,讓平時超載的醫護環境倍加艱辛,在感謝醫護人員守護前線之際,也看見人力、防護裝備及薪津不足與醫護汙名等情形,惟有確保醫護資源充足與醫護環境友善,才能讓醫護人員全心照料國人健康。你我就從關注醫護環境議題開始,讓臺灣的醫護環境向前進,今年正是 WHO 「國際護理助產年」,衛福部正發起「護信之約」(https://taiwancanhelp.com.tw/nurse),邀請大家一起寫信向辛勤的醫護人員致謝!

👏 【分享多元、多語防疫指引】
臺灣的醫療照護產業中,有許多移工為家屬分擔照顧重任,在防疫關頭,也要為移工們提供防疫照護,勞動力發展署網站建置 COVID-19肺炎防疫專區(https://covid19.wda.gov.tw)以及 1955 專線提供移工朋友與雇主使用;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與好家宅基金會也共同製作多達7個語系的「家庭照顧者防疫指南」, (https://reurl.cc/L3nvK7),另外,伊甸基金會也翻譯了5語版本的防疫衛教漫畫(https://reurl.cc/d0ad46),快動動手指將資訊分享出去,為建構「友善防疫圈」出力,我們是防疫國家隊,不會讓任何一人落隊。

👏 【防疫打團戰,後勤有你在】
對抗病毒是場團體戰,當醫護人員於前線抗疫時,你我就是最強力的後勤部隊,遵循防疫措施。保持身心健康即是最大貢獻,並在個人崗位上為醫護人員提供生活支持,表達敬意與謝意,做夥做防疫國家隊員。

👏 最後借用阿中部長的金句與大家勉勵:「臺灣有很多種的好,也因為有這麼多種好,所以我們就會變得比較好。

【女性領導 防疫有成】

【女性領導 防疫有成】

全球150多個民選的國家領導者中,僅有10國是女性領導者。根據美國媒體CNN的報導,台灣、丹麥、冰島、芬蘭、紐西蘭、德國等由女性所領導的國家,在防疫的表現比較好。究竟,性別和防疫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來想想!

🔎 軟實力養成說
在成長的過程中,女性會經過特定的社會化過程,通常被要求具備傾聽、體貼、溫柔和同理的技能。不論是在有償的勞動市場內,或是在私領域負責如育兒和家務等無償工作時,女性也常被要求承擔額外的情緒勞動,因此使得女性更為重視人際之間的關係,並可能因此對不同情境的相互交織與影響更為敏感。
當國家面臨如本次疫情般的重大危機時,領導者必須考量各種不同因素、需求,講求效率之外同時重視溝通和理解,並將「人際」面向納入政策考量。由於女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面臨更多機會和需求去培養上述技能,使得防疫表現得當。

🔎篩選倖存者說
女性並非因為生理女性身分,而成為優秀領導者,而是女性往往需要有優秀表現,才「可能成為」領導者。因為政治與其他公領域過去長期由男性主導,在不鼓勵女性參與這些領域、與男性競爭的情況時,決定投身這些領域的女性,經常面臨更為嚴苛的評價。今日在國際政治舞台展露頭角的女性領導者,是經過了激烈的篩選過程,經常需要有加倍的付出與表現,才能獲得肯定、脫穎而出。

🔎 公民社會說
較好的防疫表現和女性領導者,其實都是來自開放自由與民主平等的社會,而非威權獨裁國家。這樣的社會使得女性有更平等的受教與參政機會,也更重視社會福利與公共基礎設施,能夠保障弱勢族群,而政府領導者和民眾得以在信任基礎上,更頻繁與誠懇地相互溝通,這些條件都能增強一個社會應對危機的能力。

🔎 陰柔特質說
以往政治被視為「陽剛」的領域,強調雷厲風行、果斷氣魄、隱藏情緒等特質,女性政治人物也經常被要求要表現得像男人,例如蔡英文就屢屢被質疑不夠有氣魄。但在危機時刻,陰性的策略,如真誠與互動,反而有助於和大眾溝通,並促使公民社會團結。過去視為很「娘」而上不了檯面的特質,反而是今日社會在全球危機前的曙光。

相關連結: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