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家事勞動與女性蒼白/劉亞蘭
最近疫情緊張,高中同學的LINE群組傳來一段網紅孫老毛的布偶短片,想要「舒緩」大家緊繃的情緒。短片裡,布偶孫老毛用幽默的口吻說,疫情期間最大的考驗不是能不能出門,而是「要24小時跟老婆在一起」。
老毛在影片中提供了幾個「居家安全指南」作為「夫妻相處之道」的參考──例如,首先要「一天三餐感恩在心」:不管老婆拿什麼菜出來都要誇好吃,絕對不可以抱怨為什麼昨天吃這個今天又吃這個;然後,老婆看什麼電視,你就看什麼,如果老婆開始看一些談情說愛的韓劇,老毛建議趕快躲遠一點否則會被遷怒,因為你絕對比不上男主角的顏值;第三,刷牙牙膏的泡泡不要滴在洗臉盆上、尿尿不要滴在馬桶蓋上或地上;其他的「居家安全指南」建議還有,這段期間和老婆在家裡擦身而過的時候,可以打些無關緊要的招呼;要常常觀察老婆,如果當她開始眼露凶光的時候,記得要把家裡的尖銳物收起來;要記得常換內褲,不要發出酸味等等。
「母老虎」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變成的
這段兩分多鐘的布偶短片,運用老公在家裡「伴君如伴虎」、盡量保持溫良恭儉讓、小心為上的策略,鮮活襯托出家裡太太的「母老虎」形象。但看似幽默的短片,卻忽略了長期以來家務勞動裡性別分配不公的現象。而這個不公平的現象,在疫情期間更是加重了女性在家無償勞動的時間、責任和壓力。在家的「母老虎」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變成的。
那麼,台灣女性每日無償家事勞動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呢?根據行政院今年3月公布的《性別圖像》調查統計顯示,15歲以上有配偶(含同居)女性,平均每日無酬照顧的時間為4.41小時,而她的配偶(含同居人)平均每日無酬照顧的時間,卻只有1.48小時
男人的「資格感」與女人的「天職」
曼恩在本章引用不少相關的研究數據,陳述了幾種家事勞動上的性別差異現象。例如,當男女雙方都有全職工作的伴侶,成為新手爸媽後,男人在家中的工作量大約增加10小時,與此同時,女人的工作量則增加了約20小時。因此,母親不但必須承擔比父親加倍的工作量,而且父親們在這些承擔的新工作裡,有許多是與孩子互動這類相對「有趣」的任務──例如陪嬰兒玩。
疫情下,全球性別平等大倒退
疫情這段期間,國外多份研究報告均顯示出疫情對女性的不利。例如,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今年3月底公布的年度「全球性別差距報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指出,COVID-19的疫情,使得性別差距比疫情前擴大了36年,要達到各領域的性別平等還需要135.6年(上一份發表年份是2019年12月,當時的數據是99.5年)。疫情期間,除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失業,工作場所重啟營運後,女性重新獲得雇用的速度也比男性來得慢。同時,如果遇到封鎖在家,增加的家事及子女照護,女性也承擔了較大的負擔,導致女性更多的壓力。
聯合國婦女署去年(2020)的全球新數據也表明,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女性正承擔更多家務和家庭責任。在這場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前,據估計全世界每天160億小時的無償工作中,女性大約承擔四分之三。換句話說,在新冠病毒出現之前,男性每做1小時的無償工作,女性就要做3小時。而疫情之後,隨著孩童的學校關閉、外出受到限制,女性在家的無償工作,更是有增無減。而男性的工作時數或者不受影響,或者受到影響在家,但家事卻幾乎仍由女性包辦。
全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