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社會服務行動方針,發展與病毒共存的工作方法/陳懷恩
由「最靠北社工」陳懷恩所寫。
面臨疫情一波又一波襲來,第一線的社會服務需求也更加緊迫,提供社會服務的相關工作者也在疫情中不斷轉換、調整工作模式,以因應各種需求。陳懷恩於文中結合自身觀察的經驗,以及國際上對疫情中社會服務的觀察,提出適用於臺灣狀況的行動建議。
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我在網路上召集了一些朋友,一起翻譯了國際社會服務團隊聯盟(GSSWA)發布的「因應 COVID-19 疫情中社會服務團隊安全與福利的建議行動」一文(參考:原文)。針對社會服務,這份文件不僅指出服務面可以如何因應疫情,還指出在疫情下,政策面與組織面可以遵循的方針。
根據 GSSWA 網站,「社會服務人員」(Social Service Workforce)的定義相對寬鬆,指的是無論在政府部門或是非政府部門服務的兒少、成人、老人、家庭、社區等領域的專業工作者或專業輔助工作者,也包含非一線的研究者、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
也因此,這份文件的適用性相當廣泛,不限於社會工作者參考,如果你所在的工作單位還想找尋更多因應疫情的行動,仍然適合參考這份文件的內容,並依此全面檢視單位目前的策略。
臺灣面臨這波疫情,感染數不像國外與日遽增,但也造成不少恐慌,受衝擊的對象包括許多第一線的工作者。我們也發現,倡議的聲音有助於安撫工作者的心情,即便疫苗、配備或政策調整無法一次到位,工作者也能知道自己獲得了重視。
事實上,許多人需要仰賴工作者繼續提供服務,尤其是醫療照護、社工家訪、到宅服務等人與人必須面對面接觸的工作。如果能在疫情中,為有需要的人發聲,就能減少彼此面對疫情的焦慮,以及不被重視的感覺。
像是諮商心理師公會 7/2 就曾發布「呼籲社會工作人員優先施打疫苗,支持弱勢家庭必要服務」聲明稿,獲得不少社工人員的回應。如果你發現,他人比你更需要防疫支援卻不被重視,請不要吝嗇為他們發聲。讓我們盡量為社會福利服務/社會服務爭取到足夠的防疫支援,並且讓大家知道,照顧社會的工作人員值得被重視。
同樣的,在服務對象身上我們可能也會遇到新冠肺炎和其他標籤汙名化的議題,像是移工、街友、長者、心智障礙者、精神障礙者、愛滋病感染者等服務族群,在這段期間也會被加深汙名化,我們也需要為此發聲,在疫情下不讓困境更糟。
【政府與民間單位需發展新的合作關係】
【發展「與病毒共存的工作方法」勢在必行】
文件中也提及科技輔助工作的重要性,包括遠距訓練、遠距督導,以及以遠距的方式提供服務。我們甚至也可更進一步的發展「數位社會工作」(digital social work)的概念。(參考:【譯】COVID-19 中的兒童保護社會工作──對家訪和數位親密關係的反思)
然而,此概念的重點不在於取代原有的工作方法,而是考量到數位工作也有獨特之處,將科技工作方法列為正式工作方法的要點之一。也就是說,將科技工作方法融合原有的工作方法,形成混合工作模式,不該將數位工作方法視為「暫時的作法」。
一般運用數位工作方法,大部分指的是將原有服務轉換成線上形式,像是線上課程、團體、會議等。或是我們會將線上工作模式與原有的工作型態比較,認為數位工作方法是「較差的」工作方式,如數位工作方法沒有辦法如實體工作方法,在進行兒童保護的評估工作時以嗅覺輔助判斷(如尿布或牛奶的味道是否腐敗難聞)。
此時,我們卻容易忽略軟體可以提供更多不同的互動,比如,遊戲地圖較大、自由度較高,且與遊戲中的人物、環境互動性較強的沙盒遊戲,如創世神(Minecraft),比起一般注重打怪升等的即時戰略遊戲,它可以提供玩家更多的創造性與空間。
全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