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當傷痛正在陰暗處蔓延,移工被忽視的性別人權/風傳媒
近年來,台灣被視為性別、人權較為進步的國家。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最新編製的2019年性別不平等指數,行政院將台灣資料代入計算後,2021年我國性別平等表現為全球第6名,位居亞洲之冠。然而,在看不見的陰影下,卻是充滿著我們未曾注意到的迫害。
近10年來,每4天就有一起移工性侵的通報案件,還有無數的性騷擾事件。從光鮮亮麗的數字看來,台灣稱為「亞洲人權燈塔」當之無愧,但背後有多少看不見的痛苦正在蔓延?許多移工面臨性侵害的威脅,往往選擇隱忍不發聲,或是遭到漠視而無法獲得協助。
數不盡的黑數,移工成為「弱勢中的弱勢」
我國性侵案、性騷擾所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數不盡的黑數,往往案件之中,被害人已經是處於弱勢,但是同樣的情境套在移工身上,他們更是弱勢中的弱勢!
我國移工在2012年約45萬人,到了2020年已超越70萬人,成長超過1.5倍,但弔詭的是,我國性侵害案件的通報人數卻從131人(2012)直接砍半到了62人(2020),移工人口數激增,性侵害通報數卻不減反增,這真的合理嗎?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2年至2020年),我國性侵案件的通報數平均每年大約11000餘人,若以2020年的數據(10334人)加以推算,性侵害案件大約10萬人會發生43.8件,相比之下,移工每10萬人僅有8.85件,數量遠低於全國總體平均。
更不用說性騷擾案件,跟性侵害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性侵害案件屬於強制通報,而性騷擾卻是須通過通報處理,我國在工作場域的性騷擾防治已不夠完善,更要如何保障移工?移工可能連求助管道都不清楚,更不要說還有雇主的壓力!
正視移工性別環境,人權燈塔才能當之無愧
我國《性別工作平等法》光在台灣使用就有許多問題存在,更不要說移工所面對的,是更不友善的性別工作環境,目前的政策、法律規劃都尚且不足,造成了移工成為了「看不見的弱勢」,讓他們連喊出「me,too」的權利都沒有,在此呼籲政府正視移工的人權問題,從改善性別工作環境開始。
首先,就通報機制來看,不只要加強宣導,也應加強1955專線的人員素質,提升專線人員的性別敏感度,同時建構越、菲、泰、印尼、英語等移工常用的語言服務,讓移工同報無礙,並且更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整合警政單位與衛福部的系統,讓通報與成案數字能夠清楚透明。
再者,將仲介人員納入通報責任當中,對於移工通報支案件,必須限時內向主管機關提出,否則將對其開罰,確立仲介人員之責任,避免消極處理的狀況。
最後,改善現行《性別工作平等法》的缺失,讓雇主與加害人須負起連帶責任,不只強化雇主應對工昨環境所提供的保障,同時也要有效嚇阻行為人。
移工的性騷擾、性侵害問題,長久以來被大眾所忽視,但隨著移工數連年增加,加以推估當中的報案數持續在擴大,同時也讓該問題更不可被忽視。我國長年以來打造性別以及多元族群平權的形象,更應該積極找出陰影下不堪的一面,加緊努力,讓痛苦與悲傷不再蔓延。
全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