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研縱橫》第114期
作品名稱:要來我家看貓嗎?
年代:2021
設計:炸的
說明:親密關係的開場白,常是人們互動時的學問。本期製作「積極同意」主題,正是希望大家在平時即能思考與練習親密關係的腳本。封面的沙發上,兩隻貓咪正在打鬧玩樂,電視螢幕裡的Netflix,也有人類輕快地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聊天。「要來我家看貓嗎?」「來我家看Netflix?」「上來喝杯酒?吃點泡麵?」都是常見的邀約語,但對於問者與聽者可能有不同的意涵;期待閱讀完本期專題後,能幫助讀者有更多更明確和更自主的親密關係邀約與互動方式。
在 2017 年發端於美國社群媒體的 #MeToo 運動展開之後,《婦研縱橫》曾在第 108 期製作「女性主義與性暴力」專題,探討父權體制下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性暴力、「違反意願模式」到「積極同意模式」的轉變,以及家庭暴力中常被忽視的「經濟暴力」等議題。這些都是重要且值得持續反思的性別議題。相隔三年,#MeToo 運動已在全球各地開花結
果,我們重訪「積極同意」的主題,以對此性侵害修法倡議取徑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本期的研究紀要則就近年來引發熱烈討論的性別語言稱謂爭議:稱謂、名詞是否應該/可以有性別?是否應該改變性別二分的稱謂與名詞來擴大包容性、回應跨性別的困境?人們是否有權利要求別人用自己想要的性別稱謂來稱呼自己、或以自己認定
的性別稱謂來稱呼別人?不同語言面臨不同的性別難題。前期所刊登的劉珮瑄論文探討英語世界的陰性稱謂及漢字代名詞的使用選擇,本期則由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與語言學研究所研究生張庭瑋引介德國語言性別中立稱謂改革的討論。德語的語法性別複雜性遠高於英語和漢語,這包括所有的名詞都有陰性(定冠詞 die)、陽性(定冠詞 der)、中性(定冠詞das)的不同屬性,字尾變化也不同。
意見為何?我們很高興邀請到臺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成員呂亭儀與劉之筠,為本期的觀察評介撰寫臺大學生性平課程經驗與意見調查的分析。該文檢討大學校園反女性主義言論盛行導致敵意學習環境的狀況,說明臺大學生會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學生接受性別教育的經驗與意見,並闡述學生會為何以推動性別通識課程作為改革方
全文請見:《婦研縱橫》第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