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不只是女人的事】楊涓、吳嘉苓/不婚晚育的台灣男性
發佈日期:
2021-09-10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少子化的議題又沸沸揚揚,統計數字常集中在女性身上:「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創新低、兩成新手媽媽超過三十五歲。討論對策時,有時也只探問為何台灣女性不婚不生,是否跟女性教育提升、重視自主有關,彷彿生育的世界僅有單一性別。
如果把男性納入生育統計,就會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加不婚、晚育。首先,不婚的男性比女性為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社會保障人口研究所,近年來推出了「終身未婚率」的概念,是以五十歲作為基準,計算到五十歲為止從未進入婚姻的比例。結果發現在1990年,只有6%與4%的女性到了五十歲還維持單身,但到了2015年,23%的男性、14%的女性,到了五十歲從未進入婚姻體制。特別是資料揭露將近四分之一的男性始終未婚,引發眾多討論。
台灣的未婚率持續上升,男性亦高於女性。我們仿造日本的統計方式發現,台灣男性到五十歲始終維持單身的比例為17.6%,高於女性的15.3%。雖然差距沒有日本來得劇烈,但是未婚的比例,一直是男性居多。
晚育現象的男女差距呢?由於台灣缺乏男性第一次當爸爸的年齡資料,因此我們以新生兒父母的平均年齡來呈現。在2019年,新生兒的爸爸平均三十五歲,媽媽則為三十二歲。晚育的也是爸爸。
全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