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權未來/推動專法 終止性暴力 :專訪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
發佈日期:
2021-09-14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於苗栗通霄鎮成長,她從小看遍鄰里家庭暴力,一直深感不平:「人與人間該互相尊重!」一路勇於仗義執言。如今她以社工師身分從事婦女與兒少議題已近30年,繼續為幼時就深信的原則奮鬥。
修法改善社會氛圍 促進觀念進步
推動家暴防治法的過程,讓杜瑛秋親眼見證透過法律修正,被害人狀況真的可以改善,社會氛圍也能進步。她回憶,早期陪家暴受害人報警時,警察常說這是家務事、拒絕受理,氣得她總要跟警察吵架,再回頭向內政部提案和警察溝通。
但家暴法修法後,雖然有時仍會碰到缺乏概念的警察,不錯的警察愈來愈多,全民也漸漸了解家暴是犯法行為。「台灣很寶貴的地方是可以透過民間力量推動立法、政策,經由法律通過,來改變社會共識。」
讓她感慨的是,還有許多法律沒能跟著社會變化而新增,數位性暴力、跟蹤騷擾就是她近年最關切的事,「這些被害人到現在都被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去年杜瑛秋來到婦援會,就擴大服務社工規模,將推動相關兩法列為要務,也盼改變社會長期以來輕視這些被害人的氛圍。
我們擬的專法裡,就希望充分保護被害人。包括任何人都不得散布;相關網站必須下架;法院須隱密關鍵資料;媒體也須隱密。過去相關法令只有規定最先貼他人性影像者須刪除,但沒要求不得再犯,毫無預防概念。我們擬的法則比照家暴法設保護令,預防再犯。
針對跟騷被害人,我們擬的版本也有保護令設計。另外,不論是數位性暴力或跟騷被害人,都可申請社工協助,避免出庭時無助;打官司也能請法律扶助會律師。我們還希望加害人要去做治療,好徹底預防事件發生。
對台灣的願景,我希望性別暴力可以愈來愈少,性別平權進步,不再要求被害人。任何目標都不該用暴力解決,這是我期待的台灣社會。
全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