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大退步:透過疫情,思考習以為常的家務分配與情緒勞動

發佈日期:
2021-10-01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文:陳香婷(婦女新知基金會實習生)

COVID-19疫情期間,性別平等大退步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於今年(2021)3月提出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新冠肺炎使得性別差距比(達到各領域性別平等的所需年數)竄升為135.6年,比起2019年的數據增加了36年。而行政院1月公布的《性別圖像》統計顯示,有配偶的女性平均每日無酬家務及照顧時間為4.41小時,疫情後的付出時間高出男性伴侶3個小時。

COVID-19確實讓性別平等大退步,然而為何多數人認為女性理所當然應當料理家事?《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作者凱特.曼恩(Kate Manne)指出,部分男性擁有一種「資格感」,認為女性沒做家事是「虧欠」,男性出手協助則是「施惠」。以《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作者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提出的「感謝經濟學」(economy of gratitude)觀點分析,丈夫認為自己「幫忙」家務已經足夠,在外工作的妻子卻希望平等分擔;高所得的妻子以薪水貢獻家庭,但被丈夫視為對男性認同的威脅。

因此,如同《所有的憤怒:母親、父親,及平等伴侶關係的神話》作者達西.洛克曼(Darcy Lockman)所言,在外工作的父親擁有負責照顧工作的太太,而工時長的母親則只有躺沙發的先生。彼此的想像與對方的期待互相衝突,導致分配家務的原則回到原始的父權機制。

全文請見

相關連結:關鍵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