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BNT等六大新冠疫苗,關鍵推手都是女性?|疫苗女王1
發佈日期:
2021-10-14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歷史上的女疫苗科學家
事實上,在數百年的歷史洪流裡,曾出現過許多「疫苗之母」。
1894年,女微生物學家威廉絲(Anna Wessels Williams)獨力分離出白喉桿菌,之後研發出第一支有效的白喉抗毒血清,免費提供給北美和歐洲的窮人,世人卻將光環給了她的男性長官派克醫生(William H. Park)。她終生未獲重要獎項或榮譽,不曾在教科書上留名,最高只升到實驗室副主任。
1931年,女細菌學家皮特曼(Margaret Pittman)發現了六種流感嗜血桿菌菌株,促成日後B型嗜血桿菌疫苗的誕生;接棒的疫苗開發者之一的史尼爾森(Rachel Schneerson)也是女科學家,她們的努力,讓無數孩子不再因細菌性腦膜炎而失明,甚至喪命。
遍佈全球的新冠肺炎疫苗娘子軍
如今,女科學家們走到了幕前,領導了多支新冠疫苗的研究、開發和實驗。這是女性在疫苗研究上地位空前的時代。
先看全球最多人打的新冠疫苗——AZ疫苗。
AZ疫苗的研發團隊幾乎是支娘子軍。領隊的牛津大學疫苗學教授吉爾伯特(Sarah Gilbert)與同事蘭貝(Teresa Lambe)、染色體動力學副教授格林(Catherine Green)及幾乎全女性的團隊,利用「隨插即用」的技術——ChAdOx1腺病毒載體,在65天內,完成解碼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設計DNA、製造到注射進第一個受試者的手臂;不到一年,即獲英國的緊急使用授權。
再看全球第二和第三普及的新冠疫苗:輝瑞BNT和莫德納。
這次它們能以破紀錄的速度設計出新冠疫苗,端賴革命性的mRNA技術(信使核糖核酸);其背後的核心技術,又多虧了匈牙利裔女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找出讓免疫系統不會攻擊改造mRNA的法門。
全文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