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性剝削樣態多種 次次修法回應不足
發佈日期:
2025-01-13
文章分類:
新聞分享
(相片提供/Freepik)
【林婉婷採訪報導】2024年,隨著「創意私房」「美術館叔叔」「培諾米達幼兒園」和「Fans17」重大案件被偵破、宣判,「兒少性剝削」議題再度為公眾討論。同樣在去年,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下架涉及兒少性剝削的二次元創作遊戲、影像,引起「兒少保護」和「創作自由」之爭;再考量人工智慧(AI)生成圖像的技術日益成熟,促使立法院於2024年7月12日三讀通過《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修正案。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鄭子薇在今年1月1日受訪時表示,由於AI生成的創作風格多元,具體判定仍要進入個案討論。
鄭子薇點出,事實上,法令對兒少保護更為謹慎,如果文字描述嚴重到可能造成模仿、社會恐慌,也有可能會被發動刑事偵查。又例如在封閉論壇討論想法,但沒有製造、持有或付費觀看兒少性影像等行為,雖然法律並不處罰「思想犯」,但若在公開論壇揚言要到某間學校偷拍等,可能會造成社會恐慌,則有機率構成恐嚇罪,或在刑事案件調查時被列為補強證據。
全文請見 台灣教會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