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際性別現場:從紐約 NGO CSW 論壇,看不同國界的性別平權挑戰
臺灣於論壇期間,在紐約舉行「臺灣女力文化之夜」,前總統蔡英文預錄演講影片。圖/取自中華民國外交部
女性移民與移工:移動不是選擇而是生存,誰來照顧她們?
「賦權移民女性:經濟機會與心理福祉」(Empowering Immigrant Women:Economic Opportunities and Mental Well-Being)是一場關注移民女性的論壇,集結紐約及臺灣服務移民女性的工作經驗。
在全球化之下,女性移動成為普遍現象。紐約有許多來自中國籍的非法移民,她們是人口販運的被害者;臺灣的新住民女性則大多是來自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婚姻移民。受限於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對法律制度的陌生,許多移民女性難以充分了解或信任正式資源(如司法系統、社會工作者)。
跨越性別界線:性別平等,不能忽視多元性別的處境
「亞洲的 LBTQ+ 運動:回顧與未來方向」(The LBTQ+ Movement in Asia: Reflections on the Past and Future Directions)則是以 LBTQ+(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為議題的論壇,在 NGO CSW 這場以「生理女性」為主流的性別平等論壇中,格外醒目。
來自臺灣、尼泊爾、新加坡及蒙古的講者分享所處國家 LBTQ+ 的倡議運動及挑戰。在一些性別平等相對落後的國家,女性被視為次等公民,而 LBTQ+ 群體又因為承受不同性取向的汙名難以發聲,在公共議題上缺乏可見性及影響力。
2025 非政府組織婦女地位委員會(NGO CSW),在紐約舉行性別論壇的現場。圖/NGO CSW NY FB
LBTQ+ 群體與性別平權議題有微妙關係,在某些國家,LBTQ+ 不被視為「女性」議題。但也有些國家,性別平權運動與 LBTQ+ 群體相互支持、共同倡議。
激化的性別戰場:網路匿名背後是犯罪溫床?來自韓國的警訊
韓國研究性別的社會學者文旻詠(Minyoung Moon,編譯)在一場論壇中報告韓國數位性犯罪問題日漸增長。
針對韓國女性面臨的數位性犯罪議題,可從 3 個層面理解:首先,韓國男尊女卑、家父長制且階級序列嚴明的社會,女性經常被視為附屬品;其次,經濟成長停滯使男性面臨沉重的社會壓力,男性還得服役長達 2 年,加深男性的不公平感受及對女性的敵視;最後,韓國數位環境非常便捷,幾乎人人可上網,成為數位性犯罪的溫床。
面對長期存在的性別歧視與仇女言論,部分韓國激進女性主義者於 2015 年成立線上論壇 Megalia(메갈리아),她們在論壇內以鏡像(mirror)方式模仿厭女言論,並將嘲諷轉向男性。
2018 年,在韓國首爾以「我的生活不是你的 A 片」(My life is not your porn)為口號,抗議南韓偷拍鏡頭色情犯罪。
圖/取自 Human Rights Watch © 2018 Jean Chung/Getty Images
全文請見 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