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不了診所藥局、上不了診療檯、小病拖成大病,高齡社會與身障者該怎麼看醫生?

發佈日期:
2025-04-30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圖/EthanChiang @ flickr, CC BY-NC-ND 2.0

「我想去附近的診所產檢,但門口有階梯,每次都得有人幫我把輪椅搬上去,診療檯也要想辦法爬上去,過程真的好困難⋯⋯」

「看診」對許多身心障礙者來說,往往要經過周全的安排、克服重重環境阻礙,才能順利完成這場「冒險」。像是電動輪椅無法通過診所門口、聽力有限難以聽清醫囑、無法以肉眼辨識藥袋資訊,這些困難都真實存在於醫療現場。

其中,特別對女性障礙者而言,去婦產科看診、產檢、乳房攝影等日常檢查或醫療照護過程中,也可能面臨更多挑戰,但現行空間設計仍較難貼近她們的需求。

診所門前若有階梯,對輪椅使用者來說難以順利進出。

診所門前若有階梯,對輪椅使用者來說難以順利進出。攝/曾玉婷

長期以來,基層診所的無障礙設施普遍不足,讓不少障礙者難以就近看病,有時甚至為了處理小病,也不得不奔波至大醫院。近年來,隨著障礙團體持續倡議,加上衛福部與醫師團體也陸續推出獎勵措施,鼓勵更多診所參與無障礙改造。這些努力,是否讓就醫變得更容易?

進不去診所、上不了診療檯,「不知道怎麼安放自己」

罹患小兒麻痺、重度障礙的陳青琪,平時都以電動輪椅代步。回憶起 18 年前懷孕期間的看診經驗,她表示,當時因身體狀況,每次產檢都得從新北搭火車前往基隆的診所。儘管醫生態度友善,診所大門前的階梯、診間內的診療臺,每一步都仍需由失明的先生協助抬扶,才能順利完成。

陳青琪說,多年過去,至今仍會聽到有身障者連「進診所」都有困難。又或者是去大醫院時,也未必能順利使用輔具,「我們掛號時沒辦法特別註明需要移位機,何況有些輔具放在院內其他單位,要使用也得耗時跑流程、借還設備,不是很方便。」

臺灣殘障希望工程協會理事長黃雅雯受到小兒麻痺影響,30 歲開始必須使用輪椅,近年也持續投入倡議診所無障礙。她表示:「最重要的是,至少要讓我們進得去診所和診間。通常候診區是窄長型的空間、會排滿座椅,輪椅進去根本沒位置停,常常不知道應該把自己放在哪裡,好像隨時都會擋到別人的路,候診時就會很緊張。」

中醫診所座位區。示意圖/羽諾 YUNO @ flickr, BY-SA 2.0

此外,黃雅雯去看婦科拍乳房 X 光時,也會遇到需要換衣服,但廁所太小、輪椅進不去的窘境。或是診療床即使標榜可升降,卻往往無法降到與輪椅座面相符的高度,移位時也會有危險。

在障礙的環境看病,不僅考驗身體的耐力,也消耗心理負擔,有些障礙者因此傾向不看診,或放棄小病就醫。「女性身上常有些小毛病,像是感染、發炎,但身障女性通常會自己買成藥處理,除非真的撐不住才去醫院,常常就把小病拖成大病。」黃雅雯說。

醫師團體:從零到一、數量增加、再追求品質提升

2019 年,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曾發布「診所無障礙友善環境體檢報告」,指出全國符合無障礙通道、廁所與溝通三項指標的健保西醫診所僅有 5%,其中臺北、基隆、屏東都掛零。同年,障盟與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也進行調查,指出在大臺北地區訪查的 50 間診所與 31 間醫院中,僅有 46% 能讓身障者順利進入。

此外,公會也製作了「臺北市友善無障礙診所地圖」,公開在市府社會局網站,方便民眾查詢。

 

 

全文請見  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