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僅能篩出高風險的產婦,但無法預防產後憂鬱

發佈日期:
2025-05-03
文章分類:
新聞分享

衛生福利部於4月1日宣布,將自2024年5月起提供產後女性兩次身心照護服務,涵蓋產後一至三個月內,由婦產科醫護人員或助產專業人員進行身心健康評估與諮詢。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生動盟)對於政府終於看見產後女性的困境,並試圖提出解方表示肯定。 然而,我們想提醒相關單位,目前的方案僅能做到「篩出」高風險或已經有身心症狀的產婦,並 無法預防或降低產後憂鬱的發生。

首先,目前醫學研究顯示,產後憂鬱症的發生時間與機制不明,且並非僅限於產後一~三個月。台灣女性的產後憂鬱症發生率約介於10%至26.8%之間,風險因子包括自信心下降、睡眠障礙、心理壓力、健康狀況與伴侶支持不足等,多是因為國家提供給孕產家庭不足所導致。加上,台灣現行產後照護仍以「坐月子」為核心,主要由家屬、月嫂或月子中心提供服務,但這類模式多聚焦於產婦身體修復,並非是以協助家庭建立育兒信心與調適生活節奏。許多產婦在月子中心結束後,回到家中仍需獨自面對新生兒,容易陷入育兒孤立的困境。

最好的預防,不是普篩,而是建置「從產前到產後」的支持系統

丹麥、荷蘭和德國的產後憂鬱的發生率介於7~15%,這些國家有相對完善的產前到產後的支持服務,如:充足的產假資源、友善孕產的職場環境、產前的身心衛教、普及化的生產教育、助產師與醫師的共照模式、產後的居家訪視、心理諮商與親職教育等等,然而台灣的產後照顧仍然極度仰賴個人家庭的經濟與人力資源(如:家人、月嫂以及月子中心)。生動盟認為,要能有效降低產後憂鬱的發生,台灣應從仰賴個人與家庭資源的產後照護模式,轉向公共化的「從產前到產後」連續性支持系統,相關具體政策方向如下:

 

全文請見  生動盟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