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運動啟示:從《溫斯坦性醜聞》看見性騷擾、性侵害被害人
作者:司法流言終結者 鳴人堂
《不可侵犯:溫斯坦性醜聞》劇照。 圖/IMDb
《不可侵犯:溫斯坦性醜聞》(Untouchable)於1月7日在台灣正式上映,不過早在於台灣上映之前,就已經轟動世界各國。這是一部以採訪形式呈現的紀錄片,記錄著那些曾經遭到米拉麥克斯影業(Miramax)和溫斯坦影業(The Weinstein Company, TWC)聯合創辦人、電影製作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騷擾及性侵害的被害人們所闡述過程、手法及後續的影響,更進一步帶出了不同的視角。
#MeToo運動興起
2017年10月5日,美國紐約時報率先披露哈維.溫斯坦疑似性騷擾米拉麥克斯和溫斯坦電影公司的女製片助理、臨時工和其他雇員,NBC新聞記者接續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繼續指控溫斯坦性侵犯或騷擾13名女性,更指出其中三名遭到強姦。之後陸續有娛樂界多位女性也具名對溫斯坦作出類似的公開指控,根據統計有73人,包含多位知名導演、演員,他們指控溫斯坦常以探討職業做藉口,邀請年輕的女演員或模特兒進入酒店房間或辦公室,要求她們按摩或性交,倘若遭到拒絕,則會以「你確定你要與我為敵嗎?在這短暫的時間裡」等威脅、利誘的手法。
有女星接受採訪時表示,溫斯坦擅長運用自己力量去剝削女性的夢想,且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無視他人的拒絕,而溫斯坦的權力有多大?根據紀錄片顯示,溫斯坦在某次與媒體的當街肢體衝突中,拋下一句「我真他媽的慶幸我是這垃圾小鎮的警長」(他常以警長自稱),而無論是媒體及路人都有拍到當時肢體衝突的多張照片,但那些照片卻都不曾出現在媒體上。
在溫斯坦性醜聞事件後,「#MeToo」成為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一個主題標籤,用於譴責性侵犯與性騷擾行為。根據FB資料統計,有超過四百七十萬人在一千兩百萬則貼文中使用該標籤,數百萬人使用了這一標籤來公開她們的不快經歷,其中不乏知名人士。
我國如何防治性騷擾、性侵害
回到國內,為了防治性騷擾、性侵害及保護被害人的權益,我國分別在2005年及1996年制定《性騷擾防治法》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性騷擾防治法》生效後,申請調查案件數從396件(成立154件)一路攀升,2020年調查案件數來到1885件(成立908件);此外,根據警政署統計資料顯示,自1996年《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生效後,從1729件一路攀升及維持高點震盪,2007年達到高峰2487件後開始緩降,2013年驟降至1019件,2020年則為165件。
從上述數據可以明顯發現,性騷擾案件數是明顯持續上升,而性侵害案件數則是初期維持在高點震盪甚至遞增,在達到高峰後緩降,並於2013年驟降後逐步下降,這樣的數據可以有多樣的解讀方式,從某一方面來說,或許可以解讀為社會對於性侵害、性騷擾的認識越來越多,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勇於通報以降低黑數,也減少性侵害可能的犯罪機會。
全文請見:鳴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