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性別回應氣候正義嗎?極端高溫為何對女性衝擊更大?我們可以有哪些行動與策略?
台灣綠能公益協會培訓「女性能源健檢師」,並於社福機構進行服務實作。
極端高溫衝擊有哪些性別差距
儘管所有人都可能遭受極端高溫的衝擊,但有些人由於社會、經濟及生理等因素而更可能在極端高溫下受到危害。這類脆弱對象包括:貧窮人口、婦女、 孕婦、 嬰幼兒、老年人,身心障礙者、勞工(尤其是從事戶外工作或在不通風室內環境工作的勞動者)。
極端高溫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取決於多種脆弱性,包括:生理因素(年齡、疾病、懷孕),以及暴露因素(如工作場所和居住條件)。其中,性別與暴露度可能存在交織性作用,從而加劇氣候不平等。
首先,在熱浪侵襲下女性的死亡率高於男性,其原因可能與女性排汗量較少、散熱能力差,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因素有關(參考)。
再者,國際研究發現,溫度每增加1 °C,早產風險可能提高約4 %。熱浪不只造成早產問題,也可能造成產婦妊娠併發症、甚至增加胎兒死亡、先天異常等健康風險(參考)。
女性更易受到極端高溫不成比例的影響,也可能源自於權力關係、社會文化及資源的不平等因素。地區差異也可能造成高溫衝擊影響有所不同。例如,都市熱島效應下,居住在城市地區的女性,可能因為從事街頭擺攤或清潔臨時工作等非正規勞動,因而使其更多暴露於高溫風險。
亞洲開發銀行也發佈《極端高溫手冊》(Extreme Heat Manual),幫助女性提高對高溫議題的認知並改善脆弱性。
迎戰酷熱之夏:打造具性別意識的高溫調適策略
為了促進性別回應氣候正義及公正轉型,世界各國已有多項具性別敏感的高溫調適措施案例。例如:印度蘇拉特市《氣候調適與性別整合熱浪行動計畫》透過增加社區供水站以降低女性在高溫下外出汲水而過度曝曬(來源)。
另外一家非營利組織Mahila Housing Trust(MHT)推出「涼屋頂」(Cool Roofs)計劃,透過培力印度貧民社區的女性參與塗刷白色屋頂,藉以加強頂樓隔熱並降低室內溫度,同時讓弱勢女性成為氣候行動的解決方案(參考)。
此外,2024年「人人享有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 for All)」這家非營利組織與再保險公司共同推出一項「女性氣候衝擊保險」(The Women’s Climate Shock Insurance)的創新金融服務,當發生極端高溫災害時便會向婦女(特別是非正式部門)提供資金支持(來源)。
東日本大地震後因為用電限制,誕生了「Cool Share」酷涼地點共享的活動倡議,主要目的是希望共同減少冷氣用電消耗、度過夏季電力高峰(官網)。
參與活動的場地除了購物中心、商場、展演廳等商業設施,其中也包含住家場所的酷涼地點,透過鼓勵「家庭主婦們聚集在附近一起聊天、享受交流時光」,甚至還有共享廚房等做法,除了可擴展人際關係、增進鄰里居民互動,也更幫助社區婦女(尤其是家庭主婦)建立起對抗高熱衝擊的社會支持網絡。
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也在2024年4月發起「台灣淨零性別網絡」,串連國內外代表及超過20個組織共同掀起「性別淨零造浪運動」(Gender Wave NetZero),希望在氣候變遷及淨零公正轉型的議題上,持續擴大性別平等的意識及影響
除了發起倡議,台灣淨零性別網絡亦持續推動「女性永續職人講座」,以及「女性能源健檢師」、「氣候少女培力營」等活動,強化女性及女孩的行動量能。其中,「女性能源健檢師」培訓課程,除了支持更多女性學習綠色技能,同時透過能源健檢服務實作,幫助社福機構進行耗能電器盤點、改善能源效率問題
全文請見 CSR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