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學生性知識平均僅53分!六成不及格、半數自行上網搜尋 性平協、兒盟揭全面性教育落差:孩子戀愛沒界線、刻板印象深

發佈日期:
2025-07-11
文章分類:
新聞分享

全文請見 兒福聯盟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下稱性平協)與兒福聯盟(下稱兒盟)針對全台五、六年級學童進行問卷調查[2],今(8)日共同舉辦「敢談性不害羞,敢教愛更安心」記者會,並發布《2025台灣兒童「全面性教育」現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受測學童平均僅得53分,近六成不及格;超過半數的學童表示已完全忘記課程內容(53.4%),家長又普遍避談性議題,所以近半數學童只能靠上網搜尋自學性知識;非正式的學習管道也導致月經汙名與性別偏見普遍,除此之外,每4個學童就有1個曾談過戀愛,但近四成從沒想過戀愛的身體界線,可見孩子們對親密關係中的界線尚無明確思考。

記者會上,性平協副理事長王柏元及理事江映帆、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下稱不小盟)理事長陳儀、兒盟研究暨組織發展處處長黃韻璇及兩位小五學童代表現身說法,共同揭露——我們的性教育與孩子的真實需求之間,仍有巨大鴻溝。同時呼籲政府強化課綱、學校推動友善環境、家長勇敢對話,讓性教育回應生活、知識化成孩子的保護力。

小學生性知識普遍不足!平均僅53分不及格

本次調查針對五至六年級學童設計11題與自身發展相關的性知識題目結果顯示學童平均僅答對5.9題,換算為百分制為53.1分,實際上有高達58.9%的學童不及格(答對未達7題,63.6分),顯示整體性知識水準普遍偏低,僅有2%的學童能全數答對。其中答錯率最高的題目為「夢遺通常會定期發生」,高達74.8%的學生誤答,其次為「大部分的女性會在10歲以前出現初經」(62.4%)及「懷孕的時候不會有月經」(54%)。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學校課程是主要來源,卻有超過半數的學童表示已完全忘記課程內容(53.4%),認為自己記得大部分內容者僅占18.1%,顯示現行教學內容並未被好好落實或不夠貼近生活情境,加上性教育未列入考試範疇,導致學童的學習動機與成效皆偏低。

另一方面,近半學童靠自己在網路上搜尋性知識,反映兒童在校內獲得的資訊無法滿足需求,卻也暴露在錯誤、片面、甚至帶有性別偏見的資訊風險中,若缺乏正確引導,將可能對性與性別產生誤解或迷思。

家長避而不談,觀念影響孩子一輩子

除了學校教育外,孩子對性與性別的理解也深受身邊大人影響。調查發現,大人的觀念與溝通方式分為三種類型,其中,第一類為「避而不談型」的大人,有62.8%的學童表示,家中大人從未主動討論「未來對象的性別沒關係」等多元性議題,另有43.1%未曾談及跨性別,46.3%未討論過愛滋相關知識,顯示多數大人傾向對性別議題保持沉默。

每4個小學生就有1個曾談過戀愛,但四成不知界線在哪

分析顯示,越能建立戀愛界線的孩子,其全面性教育知識得分也越高(能建立界線者答對6.2題,未曾思考者5.4題)。此外,這群未建立界線概念的學童,普遍來自性別態度較不開放的環境,顯示當孩子缺乏與大人討論戀愛與性別的空間時,也較難發展出身體自主與人際判斷力。

性平協副理事長王柏元指出,全面性教育旨在強化孩子在性別、情感與身體發展上的整體學習。本次調查幫助我們掌握孩子實際接收的內容、知識落差與迷思,進而調整課程與教學策略。他強調:「這樣的資料能幫助老師和政策單位更貼近國際趨勢,也更了解台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只有從孩子的實際經驗出發,才能設計出符合他們生活、真的用得上的課程。」

性平協理事江映帆分享其在實驗教育與共學團體中,帶領國小學童進行性教育課程的第一線經驗。她指出,高年級孩子對月經污名、夢遺、生殖器官功能,以及「性別只有兩種嗎?」等議題充滿好奇,課堂中常出現「為什麼性別要這樣分類」的提問。透過反覆傾聽與開放對話,孩子們逐漸不再對「大雞雞」等詞語起哄,對女性的嘲笑也明顯減少。

三呼籲:讓性教育不再是課本上的空談

面對性知識不足、觀念偏誤與教育落差等問題,性平協與兒盟共同提出三項呼籲,盼政府、學校與家長共同合作,讓全面性教育不再是課本上的空談,而是孩子理解自我、尊重他人、保護自身的實際能力。

  • 教育與制度層面:現行課綱雖已納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教育部亦持續推動相關內容,但本次調查顯示學童性知識明顯匱乏,且多數孩子對課程內容無印象,顯示授課時間與教材內容仍有不足。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強化性平教育課程比重,並以「全面性教育」為核心,涵蓋多元性別、情感發展、網路交友與虛擬互動等貼近生活的主題,幫助孩子認識多元、理解差異、培養責任感與判斷力。
  • 學校與教師層面:當孩子對身體、戀愛、性別有疑問時,教師能否用尊重、開放的態度回應,是性教育能否真正落實的關鍵。建議學校應鼓勵教師在課堂上正常化討論性別議題,讓學童感到被理解與接納;設置廁所等性別友善空間,同時透過說明與活動教育,讓孩子學習尊重與包容。
  • 家庭與家長層面:家長的態度與對話,將深刻影響孩子對性與性別的看法。研究顯示,能與家長討論這些議題的孩子,其性知識與態度發展明顯較佳。鼓勵家長放下害羞與恐懼,用日常語言與孩子對話,即便自己不熟悉,也可以與孩子一起找答案、共同學習。家長也應主動了解孩子在校的性別課程,與教師互動協調,家庭與學校若能彼此支持、方向一致,孩子就更能培養出良好性別素養與自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