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危害預防指引 勿讓工安悲劇重演 民間團體聯合記者會
遠東化纖新埔廠上月6日發生爆炸火災,造成2人死亡19人受傷的悲劇。事發一週後,勞動部職安署發布「高風險工廠火災爆炸危害預防指引」,但這份指引幾乎都是既有法律已規範的事項,關鍵問題還是在於如何讓企業落實法規。今(14)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與立委林淑芬共同召開記者會,表示目前仍有許多高風險工廠持續運作中,建議應強化預警機制,針對所有高風險工廠進行盤點及總體檢,掌握資訊後再落實稽查管理,確實要求企業落實法規,才有機會阻止下一場不該發生的工安悲劇。
高風險產業應強化預警機制 避免職災重演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台灣每年發生多起工業火災與爆炸事故,造成勞工傷亡與財產損失,顯示高風險工廠的安全管理仍有許多漏洞。依據職災保險給付統計,近五年(2020-2024)因火災或爆炸事故導致的職災補償共計有失能給付68件、死亡給付51件,這些數據不只是冷冰冰的統計,而是勞工及其家庭的沉重代價,也凸顯台灣職業安全環境仍有待改善。
職業災害死亡或失能案件,若扣除交通事故,主要集中在墜落、滾落、夾捲或刺割擦傷等事故。過去勞動檢查的資源多投入在這些事故的查察,但不能忽略的是,火災爆炸事故一旦發生,災害嚴重程度極高,往往造成多人死傷,甚至影響公共安全。例如日前新光三越氣爆事件,造成5人死亡、37人受傷,除了施工人員面臨極高風險,周遭顧客與路人也受到波及。類似的事故不僅讓勞工、救災人員暴露在危險中,更可能對公共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高風險工廠的預防性檢查更需加強。
職安資訊未落實 移工成高風險族群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陳秀蓮表示,目前台灣有56萬產業移工,是職安高安全風險族群。勞動部職安署發布的危害預防指引,提到職安事件的「危害辨識、評估及控制」,先不論針對職安保障是否足夠,我們至少可以確定,多數事故來自雇主及政府的便宜行事及卸責。
在移工領域我們看到兩大問題:
- 沒有職安教育 保命資訊未充分被告知
- 職災黑數多於死亡人數
在記者會最後,我們要重申以下幾點訴求:
- 盤點並建立「高風險名單」:主管機關設立預警指標,如設備老化程度、過去違規紀錄、危險作業程序管理缺失等,主動鎖定潛在高風險企業。
- 高風險工廠總體檢,掌握工廠狀態:依風險程度分批次進行聯合總體檢,由企業自提評鑑報告後,主管機關或委託辦理再現勘查核,依風險程度進行分級管理。
- 加強勞檢,落實職安升級:從事後調查轉向事前管理,依據分級給予不同頻率及力度的檢查,主動介入並輔導企業進行職安升級,定期追蹤,並公布檢查結果,提高企業改善壓力。
- 企業落實職安教育:企業要自主管理並負起危害預防的責任,而事先的職安教育、職安訊息充分告知、預防演練等工作,是避免事故發生的重要一環。
全文請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