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女性的遊戲」:台灣「創意私房」案偵結,加害者是如何「成魔」?
圖像加註文字,被稱為「台版N號房」的「創意私房」性犯罪者正接連進入司法程序。
Article Information
-
- Author,蔣宜婷
- Role,BBC中文記者
-
2025年8月7日
性誘拐、校園偷拍、迷姦,甚至是將異物塞入女性私密處......
被稱為「台版N號房」的「創意私房」案件,曝光20萬部非法性影像,受害者超過4000人,年紀小至小學生,遍及台灣、中國大陸、港澳及馬來西亞等地。犯罪者來自台灣各行各業,包括知名主持人黃子佼。
這些獲罪來到社工輔導教室裡的犯罪者,卻沒有如外界想像中的「變態」和不服從,反而表現得像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普通人」。
「他們坐在教室最前排,就像班級裡的好學生,可是在網路,卻呈現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與人格。」社工督導丁映君告訴BBC中文。
實際接觸學員時,丁映君發覺他們表現恭敬、也有同理能力,與網路行為有巨大落差;多數犯罪者更都曾告訴她,他們從未想過這些犯行會造成對方痛苦。
丁映君分析,在這些網路社群,女性已被物化為「獵物」,參與者「不需要同理心」,只需專注在征服——「抓到、偷到、得到、打到」目標,其行為展現心理學上的「網路去抑制效應」,由於匿名性、感覺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遂表現出比現實生活更具攻擊性的行為,形成「以父權為底的遊戲」。
她也指出,這些社群還流行「抓內鬼」(指將影像外流者),透過這個「遊戲規則」,他們建立認同、辨識「同伴」,還具有高娛樂性。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在「創意私房」等非法網路社群,女性被視為「獵物」。
「無名的怨恨」
分析這些犯罪行為背後動機,多名專家都指出,性影像犯罪案件類型多元,有人單純為金錢利益,也有情感糾紛、將性影像作為武器報復者,但深層原因仍來自台灣社會的父權結構與厭女文化。
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教授王珮玲向BBC中文表示,「創意私房」和相關性影像犯罪者通常有「厭女」傾向,他們自卑,在現實生活無法靠外表或社經地位獲取愛情或性,對女性有著「無名的怨恨」。
王珮玲長期關注性影像暴力,近期與團隊訪談近20名已入監服刑的性影像犯罪者,其中也包含兩名「創意私房」成員,探析其犯案動機與目的。
「創意私房」最受歡迎的「商品」,就是以網美為主角的影片。這些犯罪者以應徵模特兒工作、網路聊天等詐騙手法,取得其性影像。
王珮玲說,多名受訪者自陳,在獵騙這些有名氣、形象良好女性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平常無法體會的「權力」與「控制感」,除了性快感,還同時得到成就和心理滿足。
她其中一名受訪者是「創意私房」知名販售者,專門偷拍名校女學生如廁,其除了在校園隨機拍攝,更會選定受害人,追蹤其行程、尾隨其進入廁所拍攝。
該犯罪者只拍攝「成功又進取」的年輕女性,影片重點不在受害者的外貌身材,而是藉由拍攝其私密處,「窺視了對方的秘密」,「他平常不可能接觸到這些女性,可是現在卻能掌握對方隱私,而且只要他想,就能羞辱並毀掉對方。」
學者王珮玲訪談的犯罪者,有些人也非一開始就販售非法性影像,其中一人從小學就有偷窺和偷拍癖好,原本只是個人興趣收藏,參與社群卻強化了他的犯行。
「他覺得自己拍得這麼好,要向外炫耀,這些影像已不只是物化或性化女性,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資本』,」她指出,有名氣或高社經地位女性的性私密影像,是「創意私房」的「稀有資源」,成為他們彰顯「能力」、提升地位的工具,「他最後真的成為了成員口中的『台灣第一』」。
檢察官陳祥薇指出,台灣針對成年人下手的偷拍犯罪相當嚴重,是「創意私房」最大宗的犯罪類型,其中也不乏疑似「成癮」而需要接受治療者,她認為應嘗試與醫療院所配合,評估這類犯罪者是否需要醫療介入及後續追蹤查訪。
檢察官林岫聰也指出,其過去起訴的「創意私房」知名偷拍犯,就曾在法院審理期間再度犯案,「我個人認為他需要醫療協助,」多數偷拍犯的情況,並非施以裁罰或監禁就能解決,「關完回到危險環境中,他有沒有辦法克制慾望?」
丁映君強調,從「加害者」端著手,才是積極預防犯罪的方式,隨著犯罪者年輕化,已衍生更難以忽視的社會問題,台灣涉及性影像犯罪的少年犯正在增加。
「我們不能只叫受害者小心,而是要教育他們不要成為加害人。」
她解釋,這些年在輔導現場,不少年輕男性告訴她,「不知道自己走麼會走到這裡」,在他們犯下嚴重罪行前,身旁沒有能傾聽他們、與其聊聊內心的對象,台灣政府需投入更多資源於前期預防,包含情感教育、性平教育及相關師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