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男生 也是幼教師:用溫柔翻轉印象

發佈日期:
2025-08-11
文章分類:
文章分享

陳嘉興老師親手設計教具,引導孩子從遊戲中學習。(攝影/Carter)

陳嘉興老師親手設計教具,引導孩子從遊戲中學習。(攝影/Carter)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幼教老師」經常與女性畫上等號。然而,陳嘉興老師在這個領域已深耕十二年,他不僅親手設計教具、積極參與教學規劃,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的他,更將性別平等的理念融入日常課程,成為打破刻板印象、實踐多元教育的重要推手。

在性別窄巷中 走出自己的路

  身為男性幼教老師,陳嘉興一路走來,經歷過不少被誤解的時刻。他曾多次被誤認為替代役、警衛,甚至是工友;更令人難過的是,有家長在得知孩子的班上有位男老師後,隔天便火速辦理轉學。談起這些經歷,他語氣中難掩一絲無奈:「你還不認識我,卻只因性別就拒絕孩子與我互動,真的很可惜。」

  這樣的偏見,並不僅存於工作現場。早在學生時期申請實習時,陳嘉興就曾因為性別遭到婉拒。「怕家長有意見」這句話,他聽過不只一次,家長對生理照顧存有疑慮,陳嘉興採取「逐步建立信任」的方式因應,例如初期由女老師協助處理敏感性照護,等家長與他熟悉、建立信任後,他才慢慢接手相關工作。

 

陳嘉興設計的教具可選擇適合的難度,讓孩子依自己的節奏學習。(攝影/Carter)

陳嘉興設計的教具可選擇適合的難度,讓孩子依自己的節奏學習。(攝影/Carter)

  幼教這條路雖充滿挑戰,陳嘉興始終未曾退縮。全國男性幼教老師不到1%,他與同儕組成支持群組,互相鼓勵、分享經驗。面對職場中的性別偏見,他選擇以行動堅守初心,相信終有一天,社會會看見男老師在幼教現場的獨特價值。

 

性別教育 是每天的功課

  除了日常的教學與照顧,陳嘉興更積極將性別教育融入每一次互動中,他說:「有一次班上孩子們討論『同志可不可以結婚』這個話題,我沒有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孩子們各自表達觀點,並提醒他們,『你可以不喜歡,但不代表可以傷害別人。』」這句話成為那堂課的核心理念。他堅信,性別平等教育不應只是課堂上的知識,更應成為生活中的態度與習慣。

 

全文請見 聯合新聞網

 

延伸閱讀:走進育兒現場 父職教育翻轉性別框架